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你今天禮貌了沒?職場禮儀教育 旋風橫掃全台

從校園到企業,從名媛貴婦到小學生,從新鮮人到高階主管,都吹起學習禮儀的熱潮。禮貌,不但是個人修養,更決定你的形象觀感,攸關職場競爭力。
日前新聞大幅報導,逢甲大學以不符禮儀為由,嚴禁學生穿拖鞋到校上課,甚至派人在校門口取締,登記違規3次就得接受「國民禮儀課」,或記申誡一次。
逢甲實施「e世代新生活運動」已有4年,原本採柔性規勸,但因學生屢勸不聽才祭出罰則。話題一出引發各界討論,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認為,學生在公共場合穿什麼服裝,是校方應該教學生的,「這也算是一種教育。」
其實不只逢甲這麼做,在景文科大開設禮儀課程的邱詩瑜也發現,景文校方在大門口設置警告標語,要求同學注意服裝儀容。
在校園推廣禮儀教育10餘年的邱詩瑜,對禮儀課程成為「新顯學」感觸很深。她說,早年到校園推廣這類課程,還要大費唇舌和校方溝通,但現在情況180度大轉變,各界邀約數量之多,讓講師們接到手軟。而且,以往禮儀訓練對象以企業或大學生為主,這幾年國高中也有不少需求。
全球都在搶救禮儀教育
禮儀訓練為何突然受到重視?很多人歸咎於年輕一代欠缺家教。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西方國家也為此困擾。英國BBC前幾年大力推動一本教養書籍《好家教,決定未來領袖》(Yes! Please! Thanks!),因為很多基本禮貌,都被英國下一代遺忘了。澳洲總理甚至要求國人學習麥當勞店員的禮貌,幾年前澳洲出版過一本暢銷書《禮貌的力量》(Why Manners Matter),上市後在澳洲掀起回歸紳士淑女風範的禮貌旋風。
日前外電報導,美國年輕一代因為在手機簡訊、推特、臉書環境中成長,舉止行為缺乏禮教,初入職場常鬧笑話,使得禮儀訓練大行其道。不少家長主動將孩子送去禮儀學校上課,或將此當作「成年禮」。
父母縱容 年輕人家教差
生活中的失禮行為何其多!先勢傳播集團營運長黃鼎翎說,有次她帶幾個同仁去客戶公司提案,交換名片後,有個小女生不等客戶與主管坐下,自行拉了把椅子就一屁股坐下,讓她當場傻眼。但也有彬彬有禮的年輕AE,見到客戶會主動問好、說好聽話,也會貼心詢問「是否用過早餐,需不需要幫忙帶早餐?」她認為,年輕人的禮儀表現優劣和「家教」有很大關係,或許這一代父母太溺愛孩子了。
邱詩瑜在校園也見識過很多「怪現象」,她舉例說,有次上早上8點的課,準時走進教室發現自己竟然是第一個到的人,「同學覺得遲到沒什麼,只是起不來罷了。」常有同學提著早餐姍姍來遲,還大剌剌就在課堂上吃了起來,或者在課堂上接手機;她曾因告誡同學不要上課講手機,最後學生居然退選。
用「說教」方式講禮儀,對年輕人行不通,於是她把學生拉到國家音樂廳,還特別叮嚀要準時,沒想到同學們毫無警覺性,依然遲到,開演後還有一半同學被關在門外,「經過這個實例,同學們嚇到了,終於瞭解課堂說的禮儀規範都是真的,社會是這樣在運作。」
教導禮儀課多年,邱詩瑜認為,年輕人在禮儀上犯錯,多數是因為「真的不知道」;再加上喜歡表現「酷酷的」,太自我中心,就很容易忽略禮節。
校園親善大使 外界邀約不斷
為了搶救禮儀素質,各校紛紛開設禮儀課,尤其大學的觀光餐飲、旅館管理、外交系、化妝品系,幾乎都將禮儀課列為必修學分;銘傳國企系將「國際禮儀」、嶺東科大企管系將「商業禮儀」列為選修科目。
更多學校透過講座或學程,教授禮儀課程,尤其每到畢業季,各校就業輔導組很流行舉辦「面試禮儀」、「職場禮儀」講座,因為實用性極高,學生反應熱烈。「現在年輕人比較功利導向,他們不是不願意學禮儀,只是你要告訴他們效益是什麼?」黃鼎翎說。
各大學也紛紛推出「親善大使」,或成立美姿美儀社、國際禮儀社。想當「親善大使」得經過嚴格篩選與訓練,才能擔負起典禮或外賓接待工作,這是大學生榮譽的象徵。國立台北大學的「親善大使」在業界頗具盛名,不僅受邀參加花博開幕,也有公關公司慕名邀約他們,協助企業舉辦大型活動,親善大使不只賺外快,還能體驗真實的職場生活。
從貴婦到小學生 都流行學禮儀
坊間也有不少禮儀、形象管理的課程。邱詩瑜在台科大推廣中心的「美麗達人養成班」已經連開10個月,月月有新班,因為太受歡迎還增設進階班。旅日國際禮儀專家劉理惠在學學文創開設的「餐桌禮儀」、「跟巴黎女人學優雅」等課程,學員以中高階主管和企業家夫人為多,教的不只是禮儀,還包括優雅的氣質與生活態度。也有名媛貴婦會請形象顧問上「一對一」家教課,希望學習「上流社會」的穿衣、應對禮儀。
禮儀課也有「向下延伸」趨勢。像是高中生推薦甄試,就得先上「面試禮儀」。坊間也出現以小學生為主的禮儀或美姿美儀夏令營,打著「小淑女」、「小紳士」的訴求,家長趨之若鶩。
提升服務品質 政府與醫院惡補禮儀
禮儀訓練的面向很廣,在企業內訓部分,新人通常要學接待、社交禮儀,中高階主管則進修商務禮儀。以行業別來說,包括祕書、飯店人員、專櫃小姐、空服員等,特別重視服務禮儀訓練。
服務禮儀課的普及速度很快,許多公家機關、醫院都邀請訓練單位來開課。講師林嘉怡說,過去醫院是專業掛帥,但如今醫病關係改變,加上市場競爭激烈,醫師、護士、藥師都被要求上服務禮儀課。
很特別的是,曾有醫院請她去上3小時禮儀課,專門講「電梯禮儀」一項,顯見醫院開始重視服務禮儀的「細節」。
有些公司內部甚至還有服務禮儀認證制度,MUJI無印良品就推動「匠之技」收銀服務認證,內容包括收銀的應對禮儀、臨場反應。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30歲關卡:職涯的自我認同危機 如果這不是我想要的,那我到底想要什麼? 拋掉眼前,未來的道路也不一定會比較好!

小芬大學畢業隨即進入一間公司工讀實習,每天工作辛苦、收入少,但是那段經驗卻為小芬奠定了一定的職場能力。1年後,她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從此踏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慢慢累積資歷和經驗,雖然這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但是相對地也少了點挑戰性。
穩定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有錢景的工作又風險很高
2008年時小芬28歲,開始思考:一個月3萬多元的薪水,收入雖然穩定,但是將來恐怕無法累積一大筆財富。因為看到身邊有朋友「做業務」賺了不少錢,她也想出去闖闖;於是毅然離職,轉而投入業務領域。
但是不巧的,小芬一開始做業務就遇上金融海嘯,業務實在難做,而公司也急著裁員,新進的小芬第一時間就被裁掉了,此後換了幾個業務工作,都始終沒辦法突破。
在職涯的路途繞了一大圈,今年由於景氣復甦,她好不容易重新找到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但是待遇卻不比之前的高;在幾個月之後,聽說過去做業務的那些朋友現在又風光了,小芬頓時陷入人生方向的徬徨,到底她該繼續做這份穩定工作?還是再去找比較有挑戰性與「錢景」的工作?
突然不知~自己要什麼?
突然很愛~跟別人比較!
現在,小芬接近30歲的「而立之年」,卻開始懷疑自己的生命價值。相較於大學剛畢業時充滿理想,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一個好對象,如今似乎變得遙不可及。
小芬陷入茫然,她常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但其實她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為在工作、生活上找不到自我認同,導致工作表現也在原地打轉。
突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就是所謂的30歲關卡:職業與生涯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危機。
大學畢業後,每個人都對將來懷抱遠大的理想,希望在職場大展身手,並且繼續進修學位,讓自己更上層樓。但是,現今的職場大環境待遇普遍降低,物價上漲、房價飆升,在努力了若干年之後,猛然驚覺自己跟理想漸行漸遠,自我認同危機就此產生。我是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該做什麼樣的工作?尤其聽到同學、朋友有好的發展,就很容易心生比較,開始懷疑自己,進而影響工作情緒及表現,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並且開始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成為理想中的那個人,搞得自己上不上、下不下,面臨更險峻的職場危機。
自我認同混淆:受不了~
只想急於拋開眼前一切!
每個人從小開始建構自我期許,這其中夾雜著家庭、師長與朋友的期待,在生命歷程中建構出自我認同的價值體系,大部分人都想「邁向成功、出人頭地」。但是經過一段社會歷練之後,卻發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如果生命歷程中的「成就動力」特別強,又無法達成,這時就會產生自我認同的混亂。
內心裡的「過去我」與「未來我」衝突可能愈來愈大,到最後只想拋開眼前一切的「現在我」,反而讓自身的情勢更糟。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當下寧可不要,失去又後悔莫及!因為拋不掉當下的困擾,所以乾脆急著擺脫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最後,雖然沒有了困擾,但卻也~什麼都沒有了!
3方法調適自我認同~
消除認同危機、珍惜所有
調適情緒跟壓力是職場上重要的能力,如果發現自己工作表現不如意、收入不穩、情場也出現波折,不安與徬徨出現,要擺脫自我認同危機,可試試以下3個方法:
1觀想震盪治療:試著觀想,一旦失去眼前這些會如何?通常藉由觀想演繹就會驚覺:能夠擁有眼前這一切,其實是很幸福的,反之,不敢正視問題而選擇拋卻,往往最後都會後悔莫及。
2正向盤點:以另一個角度思考,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好處,雖然待遇不算太優,但比起那些沒收入或待遇更低的人,或許我們急於擺脫的,卻是他人亟於獲得的,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也可藉此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3修正目標:每個人都想擁有飛黃騰達的快意人生,事實上,我們的需求並不多,而是想要的太多。若收入不多,就降低欲望、節省開支,會發現其實身邊還是有很多可追求的幸福,重新尋找可及的目標。
轉個角度~幸福唾手可得
人很奇怪,有時「寧可痛苦,也不願意辛苦」--改變是辛苦,不改變卻是痛苦。改變可以讓自己重新尋求一種可及的幸福感受。若不改變,任由心失去方向,猶如在汪洋中的小船,不知該駛向何方?只要回歸當下,從正面盤點,重新校正自我認同,消除自我認同危機,培養新的生活與消費習慣,就會發現:幸福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