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輸在「說錯話」?工作第一天就該學會的5件事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之前曾面試了一批年輕人,這群人的學歷、素質之優不在話下,但他們普遍表現出來的「害羞」,卻令他非常驚訝!他覺得,對於口語表達的生澀與膽怯,跟這群菁英本身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關於「會做不會說」,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明雄也有類似的觀察。常參與全球安麗國際會議,他發現:「台灣人簡報有『專業的精采』,但不擅長自我宣傳,歐美人的簡報則很敢自我標榜。」於是,明明是台灣區的業績比較好,但若光看簡報,反而會得到歐美區成績比較好的印象。
拿這個問題來問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學澄,他的感受又更深刻。因為多年前,他有一位部屬由於被要求當眾演說,竟然以「我自認無法勝任」而請辭,李學澄差點失去一個極優秀的幹部。
表達,是職場勝出核心能力
後來李學澄費了好一番工夫,說服、訓練他面對群眾,李學澄的理由是:「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避免與人接觸。所以,不管私下溝通或公眾演說,都是無法逃避、必須具備的能力。」
雖是會計師出身,李學澄從學生時代便練就一身說話功力,聽他說話,不自覺便被他的熱情活力感染。他直言,面試新人時,非常在意對方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研究指出,一般公司在面試新人時,其實在前5分鐘就有定見。」
既是5分鐘決生死,能夠利用短短幾分鐘清楚、有力表達自己的人,自然勝出。
因為表達力太重要,但又很難找到及格的人才,勤業眾信甚至把表達力列為公司員工的「核心職能」之一,明確規定,基層員工至少要具備與人溝通、「把話說清楚」的能力;中級員工,則要求要有相當的文字表達能力;至於協理級以上的高階主管,要具備足以說服他人的表達力。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溝通至上」的時代,但為何這麼多企業主都異口同聲感歎,台灣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在口語表達上不敢說、不愛說?就算開口,也說得不夠好,跟對岸或是歐美國家比較,有一段差距?
不是沒內涵,是沒開口的習慣
有實力,卻說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
「台灣學生沒有表達的習慣,而不是沒有內容,」曾成功爭取2010年模擬聯合國大會在台北舉辦,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學生侯宗成在參與多場國際性學生盛會後,得到以上結論。
從大學生身上,可一窺新世代的表達習慣。侯宗成觀察,「國際場合中,亞洲包括日、韓的學生都比較安靜。台灣學生總覺得自己的準備不夠完整,不敢隨便舉手;但歐美國家的學生不然,只要有機會一定舉手,儘管發言未必有內容。」
侯宗成的另一個觀察是,「台灣人比較怕面對激烈爭論的場面,歐美的學生就比較愛爭辯,也不怕表達與眾不同的意見。」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6年前開始在淡江開設「說故事與創意」課,她估計,通常要花費3週時間,才能讓學生習慣開口問問題。有一次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他們不敢說話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門,但最多的答案是:怕丟臉、沒自信、怕說蠢話、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
劉中薇分析,台灣學生欠缺自信,因為不能勇於接受自己,自然就害怕說話暴露「愚蠢」;且在傳統教育下太習於追求「標準答案」,所以不敢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意見。此外,或許是受到家庭過多的保護,也不能忍受被別人駁斥。
讓劉中薇印象最鮮明的是,有一堂課,某位同學對另一位同學的說法提出相反意見,而她對雙方的說法都表肯定。課後她隨即在email信箱收到一封「萬言書」,竟然是受到挑戰的那一方自覺委屈,為此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不甘心、再次反駁回去的文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這句話,非常經典的代表了中國社會對於說話的態度,以「剛毅木訥」為美。學校教育從小不鼓勵孩子說話,愛說話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問題學生。大學校園中,文法科系可能還有寫申論題,或上台報告、分組討論的機會,理工科系則幾乎沒有這樣的訓練,更鮮少有關於表達力的系統課程。
然而,面對全球人才匯流的工作新時代,假若不想「輸在不該輸的地方」,勢必要克服這項瓶頸。「敢開口、說對話」作為職場軟實力的第1章,工作者可以如何自我補強?
第1件事:沒事常發言,多說多進步
說話是種習慣,有些人私底下想法很多,但就是不敢當眾「說」出來。侯宗成曾有類似經驗。即使國、高中就參加演講比賽,但當他大一第1次赴美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時,還是歷經了一場「震撼教育」──怯場、不敢舉手。
不過,第2年他有備而去,對於會議進行流程、事先的資料研讀都預做準備。看到其他國家學生爭先恐後舉手,他規定自己:「有發言機會,先舉手再說。」「其實不必等『一切都準備好』,你可以就已知的部份發展,然後仔細聆聽別人的意見,他人的意見往往又激發自己更多想法,繼續延伸,」侯宗成說。
別怕自己的問題蠢、或是講不周延,畢竟那就是你現在的樣子。嘗試說出來,未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
至於公眾演說,即便是演講高手或業界名嘴,照樣都會經歷發抖、冒冷汗、腿軟的第1次。
克服演說恐懼症,首先,一定要做功課。李學澄後來協助那位部屬上台演說的方法之一,就是30分鐘的演說讓對方練習整整1個月,「讓他有萬全準備,就不會那麼緊張。」
藉著對演說主題周延的研究,規畫演說內容,進行充分事前演練,就能提高自信及自在感。事前演練時,試著寫下較完整的演講稿,若演說時真的突然腦筋一片空白,還有筆記可以幫忙。
至於建立演說信心,李學澄的招式是,在每次演說中尋找聽眾群裡善意的眼神,透過與對方眼神交流,他會愈說愈起勁,「而且友善的聽眾通常可扮演你的『樁腳』,跟他互動,可以幫你帶動現場氣氛。」
劉中薇則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想像你迫不及待地想跟別人分享某種觀點,當你有這種熱情,把注意力放在你想傳達的訊息、與聽你說話的人身上,它甚至可以超越你對於演講的緊張感!」
克服內心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習慣後,第2步是開始裝備內在。
第2件事:強化內在組織、整合、邏輯思考力
若將技巧、聲音、表情等比喻為電腦的螢幕、列表機等外部配備,那麼邏輯思考、組織能力就等於是電腦的CPU(主機)。有技巧而沒內容,說話就只是「打嘴砲」。
所以,作文不好的人也不可能是說話高手。畢竟,說話的基礎在於一個人腦子裡是否「有材料」,以及個人組織、整合資訊、邏輯思考等各種能力綜合起來的表現。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游梓翔認為,在職場上最常面對的情境,就是將外界過多的資訊吸收消化、過濾後,提綱契領報告給主管,偏偏這種掌握重點、化繁為簡的能力,一般人最欠缺。
「你有沒有注意到?台灣人寫書都不寫摘要的,但外文書幾乎都會有重點摘要,」他指出。為了訓練學生的整合力,他常要求學生「用3分鐘解釋經濟學的原理是什麼?」因為再高深、繁雜的事物,背後都有個簡單的「故事」,掌握事物的初衷、或背後的邏輯,就能以極精簡的言語去描述它。
看看美國是如何訓練寫作力的!美國學校一學期可能只要求學生針對兩、三個題目寫作,但同一個題目會演練很多次。例如交完第1次作業後,老師會要求你將原先第1段的某個重點描述得更仔細,到第3次,則將原先的第2段再做增修⋯⋯。透過對同一篇文章的反覆重整架構、修辭,不斷使文章趨於完美。
這套反覆琢磨法,同樣適用於組織、架構說話內容的訓練。當然,提升說話的思想內涵及「生命厚度」,最簡單、快速的方法還是讀書、讀書、讀很多書。大量閱讀,腦中資料庫豐沛,自然出口成章,旁徵博引。
第3件事:洞察人心
敢開口,說話的材料也備齊了,但要「說對話」,還是有兩大原則。
首先切記,對人的關心,是說話的初衷。說話,無非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所有說話高手,無不洞悉人性,而所有成功的演說或人際溝通,無論其主題、目的為何,必定從對方、聽者的需求與立場出發!
說話時,時時把別人放在心上,自然會知道何時該開口,何時又該保持緘默;何時該「進兩步」,何時又該「退三步」;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
第4件事:反覆演練、多方觀摩
再來,觀摩與反覆練習,是提升說話力的不二法門。
說話是一門「表演藝術」,融合了外表、聲音、語調、表情、台風、用詞等各方面的整體表現。美國加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觀眾憑藉哪些元素判斷演講者的表現優劣?結論是:有55%的人看整體印象與表現,38%的人聽語調,而只有7%是以內容、詞句為主。
既然說話就是演出,自然可以透過不斷操練,使其更臻完美。游梓翔強調,「盡可能讓自己處身於說話的環境中,就像KTV唱久了,歌藝一定會進步。」
李學澄從大學時代就兼差當家教班老師,每天上台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久之台風就練出來了。上每個教授的課,他也同時在台下想像:「這老師的課太無趣了!如果換作是我,應該怎樣說,這堂課才會更吸引人?」
進入職場後,只要聽到精采的演說,他必定用心觀察各項細節,分析其中動人的因素;對於生活周遭發生的故事,他會刻意記下來,作為與人溝通或演講時可用的素材。
第5件事:創造個人說話魅力
慢慢的,你將逐漸超越「技術」層次,進一步將說話與自我人格特質結合,創造出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與說話風格!
台灣卡內基中心創辦人黑幼龍,他的卡內基課程曾造就無數說話、領導高手,但他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而是慢條斯理,充滿誠懇的情感,且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這是黑幼龍的說話風格,那麼屬於你的呢?
職場表達力,亞洲各國比一比
中國人:長期浸淫於馬克思主義重批判、辯證的思想教育之下,對岸職場菁英具有相當強的邏輯思考力,加上人才競爭極度激烈,中國人多半比台灣人更勇於表現,不怕開口要求,爭取機會。
日本人:說話精而美。寫報告嚴守字數、頁數的限制,開會也必在規定時間內結束;重視說話的內涵,多敬語、謙遜語。只是日本人拘謹內斂,說話常顯委婉、曖昧,不易透過言語完全了解他們的本意。此外,日本人不喜強調自我主張,習於傾聽、服從集體意見。
韓國人:說話表情豐富,對於感情的表達能力極強;傾向於率直強烈的提出自我意見,即使在很多人的場合,也會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
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多語系國家,每個人都會幾種語言,國家法令嚴明,一般人說話柔聲細語、溫和有禮。因為英語是官方語言,雖帶「新加坡腔」,但新加坡人的英語表達能力在亞洲國家中仍堪稱一流,口語表達、組織能力也滿強。
印度人:每個人都能長篇大論,愛說話、重思辯。印度教育強調無標準答案,首重邏輯思考。學校教育中有許多上台演講與溝通技巧的訓練,連軟體工程師都個個能言善道。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總經理李學澄雖是會計師出身,說話卻充滿熱情、感染力。他將口語表達能力列為員工核心職能之一,以身作則,在職場中勤於觀摩、不斷操練演說魅力。

雖主修電機工程,從小愛說話的台大學生侯宗成苦練英文,參加模擬聯合國社,不斷磨練演說的信心、實力,以及開口表達自我意見的習慣,與各國學生論辯國際性議題,毫不遜色。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認為,善用表達力與溝通力,可以改變人生,化平凡為不平凡。但無論你要「如何說」,都必須先了解你要「說什麼」,以及「對誰說」。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打造人生計劃書,夢想起飛!

前日本首富、軟體銀行(Soft Bank)創辦人孫正義,19歲曾訂定一份「人生50年計劃」,內容是:30歲前闖出成績;40歲前至少累積1千億日圓的資金;50歲前決定勝負;60歲前擁有成功的企業; 70歲前交棒,由下一代接手事業。
35年過去了,如今55歲的孫正義,人生計劃一一實現,甚至已大幅超前。
人生計劃,對孫正義來說,不只是一份釘在牆壁上的宣言而已,而是自己對生命真真實實的想望與期待。
「最初所擁有的只是夢想,以及毫無根據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從這裡出發,」回顧成功之路時,孫正義曾對媒體這麼說。
當然,你不必是孫正義,也不必是任何人,你就是你。但是,若你也希望擁有充實、驕傲的人生,擺脫隨波逐流的命運,那麼,打造你的人生計劃書,是一個非常棒的起點。
如果用一個等式來形容,每個人的人生幾乎都是由5個關鍵字所組成的:
人生=夢想+想像+規畫+行動+意外
打造人生計劃書,可以從這5個關鍵字出發,創造你的未來。
找出真正夢想
夢想,是你人生計劃的起點。它指的不是你「應該」做什麼,而是你「想要」做什麼。你心中真正的渴望是什麼?你想到達的地方是哪裡?除非把它找出來,否則,你很難發自內心做出承諾。而沒有承諾做後盾,隨便一個挫折,可能就會讓你打退堂鼓了。
國際知名的心理醫師克利斯汀(Kenneth W. Christian)在《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一書中建議,選擇對你最重要、最能彰顯個人存在意義的事,做為你的夢想。因為,「唯有如此重要的事,才值得你付出所有努力,即使失敗了也在所不惜,」克利斯汀說。
不過,你如何確定某件事真的是自己的夢想,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幻想?你可以問自己5個問題:
Q: 如果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在你從未完成過的事情中,你最想做什麼?
Q: 如果你的自尊心比現在強過2倍,在你從未完成過的事情中,你最想做什麼?
Q: 小時候,你希望長大以後做什麼?你聽過讓你心生嚮往的事是什麼?
Q: 小時候,哪一種人格特質最吸引你?長大後,如果你知道方法,最想培養哪些特質?
Q: 如果不考慮生計問題(不以賺錢為目標),你最想做什麼事?
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去考慮實際問題,憑直覺將答案寫下來。然後,每天都換個空白頁回答這些問題,一星期後再檢視你的答案。此時,你的夢想就該呼之欲出了。
想像10年後的你
想像力是極度可貴的能力,在你朝夢想邁進前,先想像一下未來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想像「最棒的自己」時,要有具體細節,劇情愈完整愈好。克利斯汀以奧運跨欄金牌選手摩西(Edwin Moses)為例,他會預想一場400公尺的競賽,精確計算跨越每道柵欄的距離,想像自己跨越柵欄、衝向終點的姿態,這比幻想勝利更有效果。
規畫達陣計劃
預想終點能夠讓你確定人生的方向。為了讓想像更具體一點,不妨先從完成第一份「人生10年計劃表單」著手。
《A4一枚工作術》的作者三木雄信建議,先為自己設立10年後的目標,再用「回溯法」反推,明確寫出達陣前,每一年必須完成的目標(如下表)。
當然,10年計劃表單只是個長程目標,你還必須將每年的目標切割成更小的目標,例如每一季要達成什麼,而為了達成每季的目標,每月及每週又該完成哪些工作。例如,你的年度目標是寫一本介紹「世界百大建築」的書,你的季度目標可以是:
‧1~3月完成大綱。
‧4~6月寫完三分之一草稿。
‧7~9月完成另外三分之一草稿。
‧10~12月寫完全部草稿並做最後定稿。
接下來,再進行每月及每週的進度規劃。
夢想和目標不一樣,前者有想像空間,後者卻要力求務實。將目標縮小,可以讓每個目標都有被達成的機會。
與其擬定偉大的目標,不如從完成小小的心願開始做起。為生活創造一點一滴的成就感非常重要,它們都是鼓勵你繼續向前的動力。
行動 決定一切
目標只是紙上作業,唯有行動,才能有成果。
當你寫下目標後,記得帶上行動方案。例如,要說一口流利的英文,那就規定每天花30分鐘練習。若你要在一年後看見自己的新書出版,每天寫1,000字並不為過。
「時間不夠」通常是行動前最常見的藉口,特別是目前從事的工作若不是直接與夢想相關,看來似乎就更難。然而,若是懂得聰明運用下班後的時間,人生還是可以有很多可能性,說不定,新的一頁就從這裡展開。
創造出「休活」(指在休閒時間裡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一詞的日本作家大田正文,在《fun假就有fun人生》一書中提醒,一年365天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屬於「自由時間」的假日。一個年輕人從22歲踏入社會,一直到60歲退休前,當中有將近13年的時間是假日,這麼長的時間你怎麼計畫?與其無意識地虛度,不如好好創造你想要的「休活」。
大田正文認為,在休活中,沒有什麼是「不該做的事」,「只要是你『真正喜歡做的事』,做什麼都可以。」透過做擅長的事,並且在這個領域中建立人脈,發揮影響力,往往可以發掘工作以外的另一片藍海,找到超越職銜的舞台。
做好準備不怕意外
人生難免有意外,因此,你必須為意外做好準備,最好先有「備用方案」。如果真的沒辦法,適時修改目標或夢想也並不可恥。
知名流行歌詞創作者方文山就表示,他人生最初的夢想是拍電影,後來卻因緣際會在歌壇發光。這樣的轉折對方文山來說是種祝福,他依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說故事。「夢想是可以轉彎的,轉個彎,它還是在前進啊,」方文山心有所感地說。
 追求夢想,從來就不簡單,重要的是,永遠記得你的本心。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時時刻刻朝著最終想望行動、邁進。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多說,不如說對!3原則掌握開會發言時機

到底什麼時機該說話,什麼時機又該安靜聽別人說?美國《企業》(Inc.)雜誌提供主管簡單的3大原則: 
多說,不如說對!3原則掌握開會發言時機
◎如果有好消息宣布,該說話的人絕不是你:或許是你做了大部分的工作,或許是你在最後克服了所有的困難,或許你是事情成功的關鍵人物。
但這都不重要。這時你就該把舞台讓給其他真正參與的夥伴,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由他們來宣布這項好消息,接受大家的掌聲。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你是背後的負責人,因此沒必要再去斤斤計較,千萬別讓自己或其他更高層的人把持麥克風的位置。
◎如果有壞消息宣布,開口的人永遠都是你:一旦有負面的消息,就得由你負起責任,挺身而出,親口告訴大家這項壞消息,直接面對其他人的質問或任何反彈的情緒。
◎如果沒有新的消息,什麼都不必說:如果沒有必須要宣布或討論的具體事項,即便是定期召開的會議,不如就取消會議,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別浪費大家的時間,為了開會而開會。(吳凱琳編譯)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戴勝益:別怕去 「仿冒」好人生

以同儕為師,是戴勝益認為最實在的學習,因為彼此沒有上下藩籬。 他更表示,懂得學習同儕,才是成為領導者的前提。 到底,他學到了什麼?看戴勝益怎麼說。

跟同儕學習,潛移默化的力量比較大,因為他跟你沒有從屬關係。上司易瞞,同事難欺,同事對你比較容易表現出真情流露。
我們公司對道德要求很高,一個天條是,只要貪汙100元,就會被開除。對這件事我感到有些太過嚴苛,所以有次在會議中提出說明,是不是把100元改成1,000元比較合理,結果參加會議的20人全部否決。當有些事已經成為公司的價值時,我反而在同事身上,學到他們對此堅定不移的態度。
對我來說,最大的學習,倒不是常常在身邊的同事,而是我鎖定的對象和同儕。別人的人生,是可以「仿冒」的,比如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就是我「仿冒」的對象。
不在身邊,一樣能學別人的氣度
學習不是只有當面,可以從他被報導的行事風範學起。
有個工讀生到亞都麗緻大飯店實習,結果主廚罵他三字經,他寫信給嚴長壽後,嚴長壽的處理方式是,他利用公司全體會議時,找來那位工讀生,並在大家面前,代表公司致歉。這種處理方法,會讓下面的人感覺很羞愧,以後也不會再犯同樣錯誤。
最近我們發生一件20年來最離譜的事。客人拿一束花來,要我們同仁隔天在某道菜上完之後,把花送上來,讓他向女友求婚。結果隔天,因為同仁沒有交代清楚,花竟送給另外一桌,讓客人傻了眼。後來我們啟動一連串彌補措施,從道歉到總經理請他們兩位跟家人一起來用餐,當場再道歉一次,我也手寫卡片向他們道歉。
這次我在嚴長壽身上學到的是,我沒有去追究到底是誰送錯,因為這樣對同仁沒有啟發作用。責任不見得在於送錯花的那個人,可能是前一人沒交代清楚,去追究沒有意義。我們就是一直道歉,那封道歉的信也印出來貼在店舖讓同仁看,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一心一意在服務客人,而不是一味追究責任。
向許文龍學的,則是他兼具事業、家庭和興趣的方法,也就是充分授權。因為我敢分享、授權,讓下面的人去做事,所以人家說,我是王品裡面最閒的人(笑)。
如果當一個董事長還非常忙,員工就要擔心了,因為他每天事情都應付不了了,怎麼還有時間去思考公司的發展方向、照顧公司的公平正義?王品的利潤分享制度,其實也是跟許文龍學來的。
他在10幾年前就跟員工說:「你們來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公司的價值,而是創造自己的幸福。」我覺得很有道理,10幾年前的奇美實業,所有人平均薪水就達8萬元了,因為他都分享給員工。這讓我知道,唯有分享,才能留下人才。所以這叫做「仿冒的人生」,去仿冒他的價值觀、行事風格、作為等,雖然他的成就不會變成你的,但你的為人處世會變成他,就不會失去焦點,做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
釐清自己的角色,不能照單全收
當初創業的夥伴,也讓我學習到很多,例如我們的副董事長王國雄,我從他身上反思到自己的角色。他替我承擔了三分之二的事情,要開的會議更是我的兩倍,但王國雄還有時間去念商學博士,每天論文寫2、3,000字,今年可能還會拿到學位。
我問他怎麼那麼厲害?他說,只要事先規畫時間就好,時間管理得非常好。但其實我不用去學這塊,因為一個領導者太勤勞、跳下去做太多事,那些事卻往往不是應該做的。所以這反而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應該要更「懶惰」。
每個人的角色,都有他分配時間的方法,或應該使力的地方,這是因人而異的。身為公司董事長,卻錯置資源跟時間,其實對公司是一種傷害。比如同仁很認真、做很多事,我應該是要學習他們認真的那面,然後用來「思考」很多事,而不是用來「做」很多事。所以不能全部都抄過來,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向身邊的人學習,是可以量化的。
把身邊的人做人力資源總整理,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比如某個人EQ好、另一人很照顧家庭,還有人PowerPoint做得特別好。把身邊的人都量化、整理後,可能就有50個老師,這會是全面式的學習。
懂得學習,才懂得當主管
身為公司老闆,都要找到每個人的優點,不然你怎麼知道哪個缺要找誰來做?例如,找一個很嚴謹、一板一眼的人來當品牌主管就錯了。想要適才適用,就要知道他們的優缺點。主管要懂得向別人學習,才知道要把人才放在哪個位子。這不只是領導統馭時適用,而是在當員工時就需要,如果自己不謙虛到懂得向別人學習,以後下屬也不會服氣,因為會覺得主管驕傲。
把別人東西內化的方法,是一定要靜下心來。自己忙碌不已,不會去感受到別人特別的地方。所以領導者每天至少要有4個鐘頭是孤獨的,不被公務或電話牽絆。只有靜下心來,才會感受到哪些人、哪些事是你需要去跟他們學習的。就好像去爬山,一直爬,你不會感覺到小鳥叫、風吹,可是當你坐下來,你就會聽到各種天籟。
我每天跑來跑去、坐捷運、走路,加起來也有2、3個鐘頭,或是離開公司一個人喝咖啡。這時我就把隨身小冊子拿出來,裡面記錄打算做的事、未實行的企業文化等。建議年輕人,有很多時間其實可以刪除,比如降低msn跟email的時間,如果每天從3、4小時降為1小時,就會有很多時間來回想,你看到的這些同儕,有什麼優點可以讓你模仿。
向同儕學10件事
1.跟老闆相處的方法:不要覺得和主管交情很好的同事就是馬屁精,要看到他們和主管相處良好的方法。
2.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績效:主管未必記得每個人的功勞,學習同事如何清楚、有條理地陳述貢獻,喚起老闆的回憶。
3.看看別人怎麼偷時間:有些人總是可以準時下班,看一下他們如何安排工作順序,以及定義輕重緩急。
4.學著說「不」:熱心助人固然好,但太過就會導致自己的事情做不完,幫忙的事情卻一大堆。像這種時候,你可以觀察其他人是如何說「不」。
5.低潮時不要怕呼救:工作當然有低潮,這時可以學習總是很有活力的同事,問他們如何度過工作低潮期;或是盡量親近他們,讓自己遠離壞心情。
6.不居功的胸襟:一個團隊要能打贏勝仗,絕不是只能靠一個人完成。有些人總是爭功諉過,有些人卻能不居功,反而更讓人肯定。找到這些人,讓他們成為教你「謙虛」的教練。
7.不二過:看到同事犯錯,首先要知道對方犯錯的原因,並觀察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最後,記得不能重蹈他的覆轍。
8.好人緣的祕方:受到他人喜歡的同事,他都是怎麼與人相處?得體的應對,或是偶爾買杯咖啡、零食與同事共享,他的好人緣就是這麼來的。
9.妥協的藝術:懂得妥協,才能讓別人願意跟你合作。當你的同事妥協時,你學到「說服」的方法;但是當你自己妥協時,你可以進一步學到怎樣讓別人妥協而不要太難受。
10.學精髓,不是照抄:別人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適合他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所以要學的是成功背後的特質,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