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澳洲打工一年 多益進步300分

究竟有多少勇氣,頂著一口破英語,他毅然決然隻身去澳洲打工旅遊?從多益只考460分,到後來能和外國人輕鬆自在聊天;究竟有多少熱情,憑著一只背 包走遍5大洲38個國家,屢次面臨生死關頭,仍熱情不減的踏向下一個未知的旅程?若是平常人,也許早就放棄了。但樂咖憑著堅強的意志和樂天的精神,讓他在 一年內完成了遍行38國的壯舉。
現為專職部落客的樂咖,在24歲的年紀,大家開始為求職而忙碌時,僅僅為了「學好英文」,讓他決定走出臺灣,一次偶然的機遇,讓他踏上壯遊世界之旅,自此開啟了他的全球視野。

多益考試失利 反成學習的動力

 本名林煌彬的樂咖,身高190公分,常被人暱稱為「長腳」(臺語發音),他也就順其自然取名為「樂咖(LOCA)」。
一個能夠環遊世界的背包客,相信他的英文能力有相當的程度。但事實上在求學期間,樂咖對於英文是抱持恐懼的心態。
他大一曾念到快要被退學,透過轉學考,成功考到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系。之後的3年幾乎每科都得到優異的成績,屢屢獲得書卷獎。但他坦承,「唯獨英文,我實在沒辦法得到高分。無論怎麼努力,就是無法達到相對應的成績。」
退伍前半年,他發憤自修英文,定下考取多益600分的目標。結果成績揭曉,他僅僅只考了460分。「我真的被刺激到了,半年來我閱讀文法書和加強聽力,沒想到會考這麼低。」於是樂咖決定換個方式,前往澳洲打工留學,誓言將英文學好。
基於不屈服的意念,同時也獲得家人的支持,樂咖隻身前往澳洲。很多人一開始為了適應環境,大多靠近華人較多的區域工作,而樂咖卻選擇更困難的方式, 「我有個不可打破的原則:『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一定要是全英文的環境』。我既然定下了學好英文的目標,不管面臨什麼困境都會去克服。」

從洗碗工開始 環境造就流利英語

 一開始樂咖什麼都不會,卻想在高級餐飲業工作。英文不流利,又毫無相關工作經驗,自然四處碰壁。最後他決定主 動出擊,直接找上餐廳經理,幸運地獲得一份洗碗 的工作。他憑著熱情和優異的工作表現,花了一個半月順利調到外場。但對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挑戰,「英語還不太流利的我,要直接面對客人實在有點困難。」
於是,樂咖把握下班時間和同事聊天,隨身攜帶口袋筆記本,將不會的單字記下。他認為提升語文能力除了要敢講,最先要增加的是單字量。在生活中多看多 聽、反覆 學習,一點一滴的累積實力。甚至為求進步更快,不論是在走路或是在上廁所,隨時都拿出筆記本複習單字。漸漸地,他可以和外國人用英語應對如流。

最初的火苗 成就了環球旅行的燦爛

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樂咖發現環球機票(Round the World Ticket)的資訊,就此讓他築起環遊世界的夢。他笑著說:「這是意外的插曲,在看到這張機票之前,我從來不曾夢想去環球旅行。」
經過一年在澳洲的經驗,樂咖對於英文的掌握能力更好、更流利,他心想他可以克服英文的障礙,在國外自立更生,環球旅行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個他渴望跨越的挑戰。
於是他計畫在一年內遊遍5大洲。他徒步北極,看到了絢爛迷幻的北極光;深入亞馬遜雨林,探索未知的世界;漫步在遼闊的非洲大草原、親身體驗安地拉瓜活火山的炙熱⋯看似充滿夢想和綺麗的旅程,實際上並不輕鬆。
剛開始旅行不久,樂咖就在印度遭到詐騙集團的軟禁,付了兩萬元才脫身。下一站到了肯亞,他卻被航空公司搞丟大部分的行李,又剛好遇到每5年一次的總統大選,當地的人民群起暴動,幾乎每天都是槍林彈雨。
一連串的壞事接踵而來,樂咖卻未曾打消旅行的念頭,「我只要有明確的目標,為了達到目的,任何我能做到的都會努力嘗試。」他堅毅地說。也因為這看似憨直卻堅強的意志,支持著他完成環球旅行。
很多人認為自身的英文不好,對國外旅行卻步不前,樂咖卻反向思考,「旅行不需要用到流利的英語,只要會簡單的問句,會問路、會購票就可以通行無阻。」
不過在普遍使用西班牙文的中南美洲,英文幾乎無用武之地,於是樂咖開始自學西班牙文。他僅僅用了文法書、英西字典、小冊子和基本會話書,再透過日常 的對話學習,經過3個多月,他已經可以閱讀整篇的西班牙文章。「對我而言,使用這種生活情境化的方式學習,學任何語言已經不是問題。」
歷經一千多個在國外流浪的日子,回國後重考多益,不僅讓他達標,躍進至多益760分;更重要的是,他成功挑戰自己的極限。誰也沒想到,起初只是一個想學英文的小小念頭,卻就此讓他開拓人生的無限可能,探究了世界的遼闊。
如今,喜愛分享的樂咖正計畫一個更遠大的夢想,他打算用一個旅行牽起另一個旅行,贊助勇於追求夢想的人出國。如同他在部落格寫下的:「分享是完成所有夢想的第一步。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和上司交朋友 好處多多

「經理人在商學院學到的人際網絡,不是向上就是向下,但是今日最重要的關係是橫向的。如果有一件事是大部分管理者非學不可的,那就是如何好好處理當權威、秩序都不存在時的關係。」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一份新近的研究指出:相較之下,與朋友共度的時光,會比和親人、小孩、顧客、同事或上司相處還要快樂,而且平均起來,與朋友相處的時間,甚至會比跟配偶在一起的時間還多。為什麼會這樣?進行這項研究的普林斯頓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穎的技術,要求受訪者必須重建自己一天的作息,讓研究人員可以鎖定某個特定時刻,而受訪者也必須報告每個時刻的整體滿意度。比方說,當你在催促女兒上學,或是替兒子換尿布時,都必須回報當時的快樂程度。為了用來比較,你可能會被要求回想,與朋友共同尋求放鬆、小酌兩杯的時刻。 這項研究結果較引人關注的部分是,「喜歡與誰相處」的排行榜最後幾名分別是:客戶與顧客倒數第三,同事倒數第二,上司則敬陪末座;與上司互動,被歸類為比打掃房子還令人不耐的事。
最不想相處的人
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認為,上司是親密的朋友。
人人都需要上司好友
數以千計的經理人不覺得,自己有義務為其他人開發潛能。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曾遇過,讓自己痛苦不堪、生產力降低、甚至危害身體健康的上司。不過我們也發現,數千位反其道而行的優秀經理人,他們有一些共同點:這些優秀經理人會把員工當成真正的「人」來關心,而不是當成達成目標的工具。
在我們研究對象中,珊卓是評價最高的經理人之一,當我們與她的部屬訪談時,驚訝地發現他們所認定的好主管珊卓,竟然如此不同,彷彿他們所說的並不是同一個人。珊卓手下一位不須、也不願上司事必躬親的部屬告訴我,珊卓是第一位肯給他空間自由發揮的主管,珊卓永遠會在他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但是絕對不會每天在他身後探頭觀察他正在做些什麼。而另一位珊卓部屬的描述則恰恰相反,她非常感激珊卓「隨時停下腳步看看我在做什麼,」她說:「我喜歡上司關心我的家庭、對我感興趣。」這使得她在工作上貢獻更多,顯然這位員工希望獲得、也確實獲得了定期的關注。
與上司成為朋友,好處多多
員工如果與上司發展出密切的友誼,對工作的滿意度就是一般人的2.5倍。
關心工作以外的生活
我們從頂尖經理人(還有好老師)身上學到了一個秘訣:他們會深入了解每個人,然後依照每位員工(學生)的偏好,量身打造不同的管理模式。
我們希望、也需要經理人關心我們工作以外的生活。蓋洛普詢問了八百萬人,請他們針對「我的主管或工作上某個人,似乎會關心我」作答,發現符合以上陳述的人有下列特點:
在工作崗位上可能待得比較久
有比較忠誠的顧客
生產力較高
如果你有幸有個待你如朋友的上司,並且關心你的私人生活,你大概就能了解,這份真誠的友誼關係有何獨到之處。最優秀的經理人不只專精於系統、流程與技術,他們還對部屬的生活瞭若指掌,也因為如此,他們可以有效地提升部屬投入工作的程度與生產效能。
每一季都與上司談一談?
只有一七%的員工說,他們的上司過去三個月來,曾經花時間與部屬建立關係。
所有員工都應該有一位真正稱得上朋友的上司,或至少關心他們的上司。我們每天都得花一半以上的時間與顧客、同事、上司共處,超過我們與朋友、重要的人、小孩及其他親人相處時間的總合。如果你希望更快樂、更投入工作,就好好發展幾段親密的辦公室友誼吧!甚至與上司之間也應如此。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在職場中,你是過客、囚犯、抱怨者、還是選手?

在團隊組織裡,依據員工的心態和行動力,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四種角色-「過客」、「囚犯」、「抱怨者」和「選手」(見下圖)。
先來個別看看這幾個角色有何不同,大家也可以藉此自我評估一下自己目前正落於什麼樣的角色上。
首先是左上角的「過客」。「過客」的特色是「沾醬油」,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公務員心態」,這種人來之所以在這家公司上班,很可能一開始就沒有長期深耕的打算,他可能是騎驢找馬,逮到機會就想跳走。這樣的新人不會叫不動,也會認真學,但是他就是說一動做一動,沒要求的也不打算多做,而且隨時都有跳槽和轉職的準備。
一旦部門裡的「過客」一多,資深員工就會陷入「教好新人→新人落跑→再重頭教起」的惡性循環。最後不但疲於奔命,自己還要身兼數職,完成一直交託不出去的工作任務、長期下來,連老鳥都會心生倦怠、熱情消減,被馴化成另一個「過客」。
再來是「囚犯」。這種人每天上班像坐牢,沒有鬥志、沒有熱情,才來上班就想什麼時候可以下班,不只做事不積極,也完全沒有學習的興趣。
為什麼「囚犯」是最麻煩的類型呢?「囚犯」最大的特色就是被動和等待,基本上就是「上班等下班,月初等月底,過年等年終」,沒上兩年班就開始盤算還有幾年可以退休。
「囚犯」不只不想在工作上追求卓越表現,也沒有打算在領域內建立影響力。每天來上班就像坐牢,只是為了出勤領薪水,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就算待在工作崗位上也常常呈現「放空」狀,做事彷彿是身體自動導航似的。可是一到了下班時間,「囚犯」就像出閘的猛獸般,生龍活虎了起來。
第三種是「抱怨者」,這種人不是不做事,但他說的話、抱的怨加起來比他做的事還來得多,可是偏偏他又不想離開,也不肯去改變自己,於是情況就像在鬼打牆一樣,落入「做事→抱怨→還是做完→再抱怨」的悲劇循環中。
「抱怨者」很可能是一般部門裡密度最高的員工類型。他們雖然有能力做事,也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就是看很多事不順眼。只要開口,抱怨、咒罵等負面言語就會出現。一個部門裡要是「抱怨者」太多,可能會形成一股反動勢力,倘若「積怨過深」卻未能及時處理,有朝一日爆發開來,對部門而言必然有所損傷。
這時候,懂得為自己未來著想的「抱怨者」,可能會往「過客」遷移,開始有騎驢找馬的心態。自我放棄的「抱怨者」則有可能會落入「囚犯」的困境,兩者同樣都會減損部門的戰鬥力。
最後一種是「選手」,也是最值得鼓勵的一種員工類型。這種人正如同運動場上的球員,把工作視為挑戰,熟悉職場裡的遊戲規則,懂得以爭取績效為主要目標,創造自我的成就與價值。
選手會有當責精神,你叫我幹嘛,我就幹嘛;你不叫我幹嘛,我就開始想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棒球場上的選手,總教練沒有叫我擴大防守範圍,可是我覺得需要擴大防守,與隊友互相照應,於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我也會主動去協助他人防守。
把新人都帶領成優秀的選手
通常在帶領新人時,只要遇到這樣的新人,一定能和好前輩激盪出亮眼火花。不管是合作無間還是相互良性競爭,都是公司的福氣。
那麼,當你是主管或是輔導員時,一旦你遇到像「過客」、「囚犯」,或「抱怨者」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怎麼做可以把這三種類型的員工慢慢矯正,幫助他們願意往「選手」的方向移動呢?
我認為遇到「過客」時,最主要的策略就是提升熱情、刺激學習意願。同時要讓他們看到工作的價值和未來的可能性。
透過教育訓練的激勵和同事情誼的感召,很有可能會讓「過客」因此轉變為積極主動的「選手」。一般來說,讓資深員工和資淺員工共同負責同一個專案任務,增加同仁間的合作情感,對於激勵「過客」也有較大的成效。
我覺得,新人是不是「過水員工」其實是看得出來的。要不要成全過客,完全要視當時當下的情況。如果你能找到有熱情的人來接手,那何必繼續兩廂折磨?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祝福他海闊天空。
但是,如果一時之間根本找不到替手的人選,而任務期限又有壓力,至少過客是會把自己工作做完的類型。更何況,為了他自己未來的口碑,他不會希望搞砸手上的工作,影響到未來真正想調任的職位。說不定,當你訓練他熟悉工作技巧,指派任務幫助他融入環境,最後他甚至會想好好留下來打拚,消除轉職的念頭了。
再來,面對「囚犯」時,唯一個做法就是設定明確目標去督促。就好像獄卒一樣,明確的規範工作內容和時間進度,必要時施以強制手法,要求他們確實達成。如果囚犯的心態始終不肯改變,甚至到最後對部門產生了不良影響,那麼身為主管的人就很有必要進行評估,在情況惡化之前提早做準備。
至於面對「抱怨者」時,我覺得首先要務應該是先去了解抱怨背後的因素。到底是工作真的太多?環境支持真的太少?還是資源太過有限?有些抱怨來自於人員間的衝突,有些抱怨來自於目標和實際狀況上的落差……如果不先針對抱怨的原因去分析,很難真正解決抱怨者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抱怨者」之所以抱怨,主要的原因在於「沒有被看見」。管理者若能提供舞台,適時給予正面激勵,是可以讓「抱怨者」開始尋求表現,而沒空抱怨的。另外,抱怨的產生有時是因為當下的情緒找不到出口,主管如果能真誠傾聽、尋找問題癥結去試圖解決,也往往能夠增加「抱怨者」內心的安定感。至少「我是被關心的一份子」這樣的想法,可以有效減少不被看重或被忽略的焦慮感。
在「過客」、「囚犯」和「抱怨者」之中,又以「囚犯」最危險。因為他很可能會是拖累團隊的老鼠屎,一旦人力有所抒解,就必須要盡快做處置。面對不適任的員工,只有兩條路可選,一個盡力教,二是請他走路。如果第一條路已經嘗試過卻仍然成效不彰,就該果斷的進行第二條路,否則,團隊裡將始終留有隱憂。
也許,我們每個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該自我省思一番,看看我們落入了什麼樣的角色之中。理想中,不管我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待在什麼樣的職位?都應該讓自己保持在選手的心態,而不是像過客般心不在焉、像囚犯般度日如年,或是像抱怨者只剩一張嘴。
然而,假使某一個環境始終讓你無法安定、安心、積極表現,那麼也許你該考慮離開那個死水般的環境,重新去追尋你的選手職涯。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六大心法 成功培養職場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事業的成就一定和「層級」有關,其中包括你的主管,同僚及下屬。既然和「人」有直接關係,你當然得和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注意,不是「當好好先生」,千萬不要搞混了),懂得如何和這些人相處,才能平步青雲。
對於剛步入職場的新鮮人而言,愈早學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愈好,因為,新鮮人具備高開創性、年輕和點子豐富的特質,別人也不會將之視為職位上的競爭對手,反而會以前輩的立場多加鼓勵、提攜,這正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好機會。
不過,在這之前你必須切記一點:所有人都很重要,從清潔工、守衛到董事長,甚至公司以外的人,有一天都可能成為你的貴人。你怎麼知道火車上坐在你旁邊不怎麼起眼的旅客,不是公司董事長?說不定涮涮鍋店裡坐在你旁邊的客人,正可以提供你重要的資訊呢,幾乎所有檯面上的重要人物,人生中都有一段奇遇,對他們日後事業有關鍵性的幫助。而這些「偶然的火花」經常是許多公司之所以成功的幕後功臣呢! 成功培養人際關係
凡是懂得在生活上積極建立人際關係的人,就了解管理的真諦,也就是管理人心。同時也會學習如何在起步之初就培養「帶人帶心」的責任感。而當面臨困境的時候,這些人都將成為最有力的後盾。
你現在應該了解「人際關係」對經理人的重要性了。但是,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作法必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然而,還是有一定的成功模式可循。
規則一:保持幽默感。你的同事跟你一樣,都喜歡跟有趣的人在一起,對無聊的人敬而遠之。所以,保持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
規則二:提高曝光率。只有知名度高的人才會被視為重要人物。因此,你必須隨時隨地讓人注意到你的存在。有時可以故意揮揮手或高聲說話,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規則三:滿足朋友的需求。我們常說:「某人對我很好。」其實就是意味著:「這個人充分滿足我的需求。」
規則四:保持正面思考。已經有太多書談到「正面思考」的重要性及方法,可見這是健康人生的首要秘訣。
規則五:經常維繫自己的人際關係。任何人都禁不起長期被輕忽,所以,你的人際關係應該時時保持朝氣蓬勃。
規則六:專業性、高品質的人際關係。所謂「積極建立人際關係」並非意指人際關係是一種「人緣的競爭遊戲」,而是指「人際關係的品質」可以反映你在職場中的定位。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什麼是「社交禮儀?」from 包立敏

社交禮儀是一個人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舉止不雅、形象邋遢的人共處一室或促膝談心。所有人都會對 在公共場合當眾撒潑的那個人側目,因為這些行為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與周圍的環境不協調,使他人感覺不舒服,給身邊的人留下了低俗、自私的印象;同樣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一個飽讀詩書、閱歷豐富的人更注重社交禮儀,他們的舉止會更儒雅,形象會更出色,言談會更得體。這樣的人自然也更容易博得社會的認同,更有效地展示個人魅力
良好的社交禮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什麼是「社交禮儀?」from 包立敏 - 2
每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和舉止,都要受到社會道德的影響和約束,傳統道德觀念中的「仁、義、禮、智、信」也屬於社交禮儀中的重要標準~
1. 尊敬:
在社交禮儀中,對他人的尊敬永遠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社交禮儀的核心,也是一切社交活動得以和諧進展的先決條件。參與社交活動的人要常存敬人之心,
 不可失敬於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尊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 

2. 平等:
世界充滿了不同~地位、收入、形象、境遇、身份、輩分、職位、年齡......這些都使人的角色自然而然分
出了「高低貴賤」;但是擁有良好社交禮儀的人會漠視此類條件,對任何交往對象都一視同仁,給予同等程度的禮遇。

3. 寬容:
對與你交往的人要寬容,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情要寬容,對有損自己形象和利益的言語、動作都要寬容;因為那些喜歡斤斤計較、
 咄咄逼人的人,或許能夠在社交活動中搶佔有利地勢,不過永遠無法獲得他人由衷的尊重。 

4. 真誠:
誠信是商業準則,也是良好的禮儀表現之一。真誠無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交往,會讓人際關係更簡單,讓交往中少一些猜忌和欺詐。

5. 適度:
古代哲學思想中有「中庸」的標準,社交禮儀中的適度與【
中庸】類似,為了保證社交的成功,禮儀不能 "過",要把握分寸、適度得體。但是適度的前提是對社交禮儀瞭如指掌,對社交的各個環節中的各種尺度把握得當,這卻並非易事。所以在適度的原則中,也允許人有自己的情緒和態度,要在適當的時刻表達自己的憤怒、聲討之聲。( 只要不是採取潑婦罵街的形式就好) 

 在一切社交活動中,與人交往的先決條件是平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才能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什麼是「社交禮儀?」from 包立敏 - 3
 
優雅的社交禮儀】則是一種存在於言行舉止中的藝術,這需要練習~走姿、發聲、眼神、握手、微笑等肢體語言,每一樣都有完美的表現,而當你把這門藝術運用嫻熟時,那份「優雅看上去就 "渾然天成"。(憑藉於此,你可以成為焦點之賓、聚會之王) 當然,還需加強自身在基本禮儀的基礎之上,才可以更加細緻、深入地瞭解生活中的各項禮儀細節,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如果在社交場合養成了這些良好的禮儀習慣,會讓你的形象更具親和力並得以左右逢源!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學以致用與用以致學

在職場上,學習動線就是如此:做了,才知道學得不夠、錯了,才知道機制不足;輸了立刻改、贏了再精進;在不可能絕對公平的現實中做到更公平,在沒有人想出答案的絕境還要更上層樓。通過行動,發生結果,然後發現更多要進步的地方。
Dear Wennie, 我帶幾個學歷很高的部屬,他們偶有佳作,但平均表現始終在勉強過關的邊緣。學識豐富卻不能學以致用,為什麼?
~Pamela

Dear Pamela,
不久前,我參加一場「新閱讀時代」的論壇活動。台下來賓問我,哪一本書對我的人生影響最深?思索片刻,立刻有了答案,1995年的《再造宏碁》。
但原因並不是因為讀了這本書,事實上,我寫了這本書,但也並不因為寫書所以影響了人生。寫書的任務,讓我和這本書的主角——至今仍是台灣創業家典範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面對面的接觸、訪談,深度地「閱讀」了這個人。
精彩的書和精彩的人同樣能撼動人心,但閱讀人比閱讀書來得深刻,可以對他發問,可以看到他的眼神真偽、表情愛惡,辯證論點、反思他回拋的觀點。這也是財經媒體工作最迷人之處:閱讀精彩的人。

但這也還不是這本書影響最深刻的原因,最重大的影響,是施先生經營企業的使命感打動了我,於是我離開記者的工作,加入創業的行列。由此,我的工作從發掘、整理知識,以及評論成效,轉變為實踐知識、創造成效的角色,用行動來檢驗信仰的強度,開始完全不同軌道的航行。

但轉換跑道也僅僅是改變的開端,面對消費者的每一刻,面對環境改變的每一天,才是最深刻的改變。

最近讀到一段文字,讓我咀嚼再三:「事做多了方知學習可貴;挫折多了方知心態可貴;成功多了方知勇氣可貴;矛盾多了方知胸懷可貴;委屈多了方知修練可貴。」

做了,才知道學得不夠、錯了,才知道機制不足;輸了立刻改、贏了再精進;在不可能絕對公平的現實中做到更公平,在沒有人想出答案的絕境還要更上層樓。每一件事,都是通過行動,發生結果,然後發現還有更多要進步的地方。

在職場上,學習的動線就是如此,從知識的取得、到信念的成型,都只能算是「學」,必須進入行動的實踐,才算是學「習」的開始。而從許多管理現場的經驗可以發現,即使行動了,都還算不上學習。我們太輕易可以發現「做,但不到位」的事實:偷工減料的工程、虛有其表的服務、橡皮圖章的品管。沒有目標管理的態度,必然欠缺精確的成效衡量,當然更不會有修改、精進與修練的可能。

在職場的學習動線上,學以致用絕對不是全貌;更真確地說,「用以致學」才是驅動個人與組織成長更大的力量。 ~Wennie

林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