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7招讓好工作上門

建議可自以下7個方向著手行動:
1. 做一份從天賦出發的職涯規劃清單
在《超完美職業追求術》一書中,提示了我們如何自天賦為起點,逐步規畫出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首先,你可以自問3個問題:
●我是誰?
我的天賦、潛能與個人特質是什麼?
●我為什麼要工作?
讓你產生動機、興趣與意義感的事物是什麼?
●我在哪裡工作?
想要處身的職場環境、與場所是在哪裡?
將這3個問題的答案連結起來,可以得到初步線索,再歸納成職業規劃的具體元素,擬定行業範圍,最後取得一張屬於你的職業清單。
舉例來說,若你的天賦是「教學」,最感興趣的事物是「讓別人成長」,想要的職場環境是「與人接觸多的環境」,職涯3要素就是:「教學+讓別人成長+與人接觸多的環境」。
接下來,你可以思索:有哪些職業範圍可能符合這3個要素?大學講師、補習班教師還是企業講師……?一步一步縮小範圍,確立職涯清單。
2. 日常工作中,逐步以「擅長做的事」取代「應該做的事」
業務員是否非要口若懸河、活潑外向才可以?不盡然!在保德信人壽首席壽險顧問方國誠的工作中,「聽」比「說」更是他經營的重點。
入行之初,方國誠也跟大部份業務新手一樣積極鍛鍊口條;但他天生不是說話非常具感染力的人,再練,也很難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但有一次,與一位高階主管的面談中,他只是好奇問了對方一個問題,就讓對方話匣子打開,一聊2個小時,且之後成交迅速。事後,方國誠回想:「原來『相談甚歡』來自讓對方暢所欲言,而我只需要真心傾聽。」
從此他學會少開口、多傾聽、多提問,反而讓客戶卸下心防,同理心與不具壓迫感的親和力,也成為他的個人特色,因而造就10年獲壽險業務最高榮譽MDRT(百萬圓桌會員)合格殊榮的輝煌戰績。
檢視你目前的工作狀態,大多數時間,你是拿來「追趕」,還是創造「領先」?如果前者佔了大部份,那麼趕快進行調整!
至於如何確認自己的「強項」,並且讓原本擅長的事變得更擅長?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出了一項「回饋分析」法。
首先將想做的事當場記錄下來,並具體寫下完成的目標期限。經過一段時間後,用以下幾個基準檢討: 不斷重複這幾個步驟,便能找到自己的強項,並把原本擅長做的事磨練得「愈來愈厲害」!
3. 持續累積外界對你的印象
一次又一次地累積、強化,別人對你的認知才會愈來愈鮮明。
就像部落格天后彎彎,從一個平凡上班族蛻變為人氣作家,關鍵在她鍥而不捨,持續在網路上發表創作。因為不斷更新內容,養出一批粉絲,才埋下日後出版社主動敲門,為她出書的種子。
《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思考就會不一樣》的作者佐藤等,在書中以自己為例指出,在自我診斷出「學習」跟「包容」是他個性的強項後,他就開始在工作上實驗如何發揮,2003年他創立「杜拉克讀書會」,至今已經舉辦250次。
他喜歡新想法,也喜歡蒐集,於是從2004年起開始寫部落格,蒐集杜拉克的語錄,加以分類、整理,慢慢地,愈來愈多人認同他是研究杜拉克的「達人」,出書、帶領社團,也為佐藤等開拓了另一個可以耕耘的事業。
4. 秀出來!大膽推銷自己
不要害怕主動告訴別人,你跟其他人不一樣。這樣,在別人出現某種需求、或需要某種服務時,才會當下立即想到你。
業務天王吉拉德(Joe Girard)在他的汽車銷售生涯中,不論何時何地,只要遇到人,他一定掏出名片發給對方;在餐館吃完飯,他總是大方多給一點小費,引人注意,再附上兩張名片,透過這些「不尋常的舉動」,吉拉德只有一個目的:讓別人記得他。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曾寫信鼓勵年輕人,在領導者或同事面前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有了成績後,要主動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如此一來,相關的機會之後才會繼續掉到你身上。
積極爭取組織內外能讓你凸顯強項的工作,然後留下紀錄,並廣泛地與身邊的人分享。
5. 發展個人品牌,替自己說一個好故事
創造更強的差異性,這就進入下一個階段:個人品牌的建立。
行銷商品需要好故事,個人也一樣,你能不能說一個自己的好故事?
5歲就會翻滾、倒立的黃明正,一開始在台灣各地展現他的倒立絕技時,不是被當成街頭賣藝,就是七年級耍酷自high。但是,透過一張張結合台灣風土之美與他倒立身影的照片釋出,加上黃明正細膩動人的文字記述,大家開始慢慢知道台灣有個「倒立先生」,以及倒立先生背後那股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
在這之前,沒有人想過「倒立」也可以變成個人志業,但是黃明正用他的故事喚起許多人心中對夢想的渴望,再轉化成對他的支持。於是,在走完環島2萬公里後,環遊世界對他來說,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打響自己就一招》作者孟脫亞(Peter Montoya)指出,說自己的故事時,記得一定要緊扣3項重點:
1.你是誰?
2.你做些什麼事?
3.為什麼你與眾不同?
用引人注意跟帶著感情的描述,會更容易勾起大家對你的共鳴。
6. 善用數位平台,口碑一傳百
要打響個人品牌,絕離不開媒體傳播。現今,社群網站、部落格是個人最好的平台。
運用數位工具打造個人品牌時,有幾個原則必須把握:首先,清楚確定方向。你希望呈現出什麼形象?給誰看?吸引誰的注意?
如果希望凸顯自己某個領域的能力,更具備權威感與說服力,那麼深度論述、影片分享或示範、撰寫容易被轉寄的講義、剪報,都是更快散布口碑的方法。
此外,數位平台也是打造人脈的好工具。但許多人在Facebook上的朋友名單成千上百,卻沒有區分出親疏遠近及重要性,這就難以發揮作用。
《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一書中,提出「朋友衡量商數」(Friend Assessment Quotient, FAQ)的概念,針對不同關係的朋友給分加以管理,在「朋友爆炸」的臉書時代特別有用:
●1分是你實際上不認識的朋友。
●2分是你幾乎不認識、或只知其名的人,他們有可能是你想認識、感覺有趣的人。
●3分是你認識的點頭之交。
●4分是你的朋友群,雖然這其中還有分等級。
●5分是你的生命線、救生圈,即需要時永遠可以支援你的親密摯友。
你可以把部份時間投資在你想認識的人(2分),把更多時間花在3分的人身上,讓他們晉升為4分,然後與你最熟稔的5分朋友保持密切聯繫。
7. 打入專業的「關係圈」
若是你想轉換目前的工作,朝另一個可能的舞台發展,那麼,引起「行家」的注意,絕對是第一課。
那些手握關鍵資源或機會的重要人士,他們的眼光通常投向何處?發現後,你就要設法將自己「放在聚光燈下」。
投身專業團體、參與各種專業聚會,是廣結人脈,自己發掘「貴人」的不二法門。例如,若有心朝人力資源領域發展,你可以參加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等組織開設的課程,獲取相關專業認證,開始建立專業關係圈中的人脈。
一開始,先不計較報酬得失,不放過任何可以提供貢獻的場合,絕對是必要的。就像喜劇諧星郭子乾本來在演藝圈中負責道具,第一次在王偉忠製作的《連環泡》中演出時,即使連續NG 36次,也沒有打退堂鼓,只要能當臨時演員,他一定搶先。是這樣的毅力,終於贏得王偉忠的注目,終於開展他的演藝之路。
比賽是另一個增加曝光的好地方。

不妨多參與國內外各類獎項,如新銳設計師古又文,就是因為在2009年參加美國最大藝術設計機構Gen Art舉辦的國際服裝設計大賽,擊敗超過千位的參賽者,得到「前衛時裝獎」,一舉成名。儘管在這之前,設計路上,古又文已整整走了13年。但直到那一次,他才真正驚豔世人,打開往後際遇之門。
美國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曾說:「當你在工作中為人所知,那麼你就成功了90%。」讓自己的天賦被看見、被肯定,成功也就不請自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