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賈伯斯:剩下的人生,你是想要賣糖水?還是想要改變全世界?

史帝夫.賈伯斯的說服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九八三年說服約翰.史考力時所說的話。
當時,賈伯斯正全心投入自己擔任董事長的麥金塔計畫中,同時他也認為,蘋果要成為大企業的話,就必須聘請一位經驗豐富的經營者。他鎖定的是三十八歲就當上百事可樂的事業開發部長,隔年便打敗可口可樂,將銷售量推上全美第一的傑出經營者—約翰.史考力。
史考力被視為接任百事可樂董事長的最強力候選人。因此,史考力一開始很猶豫,不知是否要捨棄在穩定大企業的地位,跳槽到成績只有Apple II的無名蘋果。但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電腦的未來發展。某天晚上,賈伯斯這樣問史考力:
「剩下的人生,你是要賣糖水,還是要改變全世界?」
此外,蘋果提供了一百萬美金的年薪、一百萬美金的跳槽獎金,以及最高一百萬美金認股權的優渥條件,讓史考力選擇了挑戰。但是,賈伯斯萬萬沒想到,兩年後自己會被史考力掃地出門。
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有限,大概只有兩、三次機會,能拚命地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約翰.史考力初次受邀到賈伯斯家作客時,賈伯斯在餐廳的古董餐桌旁,這樣對史考力說:
「我們活在這世上的時間有限,大概只有兩、三次機會,能拚命地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沒有人會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當然也包括我。但我有個念頭,就是要趁年輕時做很多大事。」
賈伯斯非常執著於異於常人的速度。不喜歡聽到別人說不,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看到這樣的賈伯斯,史考力認為「如果不多做點有價值的事的話,賈伯斯應該會感覺自己被超越了吧」。
我們都會認為活躍於財經界、運動界、藝能界、學術界的頂尖人物,都是高不可攀、無法交談的存在,更別說去說服他們了。但賈伯斯卻一點也不在意。因此,他勇於行動,只要努力說服,對方一定會有所回應的。對方答應的話,是最好也不過的了;就算對方拒絕,也會留下人脈。簡單來說,就看你有沒有豁出去的熱情。
蘋果裡有最符合優秀人才的價值。
約翰.史考力跳槽到蘋果不久後,百事可樂董事長肯道爾(Don Kendall)便與賈伯斯見面。
肯道爾如此挑釁賈伯斯:
「你把我最優秀的部下帶走了。希望你能賺回你付出的那些成本。」
「在蘋果裡有最符合優秀人才的價值。」
賈伯斯如此反駁。他只想說百事可樂裡沒有那個價值。
賈伯斯也曾經這樣說服過史考力:
「對蘋果來說,你是很完美的人才。蘋果也是最適合傑出人才的公司。」
 為了挖角,賈伯斯打了無數通電話給史考力,且跟他多次會面。第一次見面是史考力受到獵人頭公司的邀請,造訪蘋果總公司。這時候的史考力,還沒有跳槽的打算。但他對掀起人類世界前所未有革命的蘋果與賈伯斯非常有興趣,展開了好工作會吸引好人才的正向循環……

美研究:企業用人,興趣比能力重要

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教授羅倫.瑞韋拉(Lauren Rivera)的最新研究顯示,企業主在決定僱用人選時,往往不是選擇工作能力最優秀的,而是偏好能和自己相處得來、而且可以成為朋友的人。
羅倫.瑞韋拉花費兩年的時間,觀察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並親自與面試主管共同執行了120次的面試。結果她發現,面試官在評估應徵者時,個人的舒服感以及興奮感往往超越了應徵者所具備的能力。事實上,他們往往找到的是和他們自己趣味相同的人。特別是應徵者履歷表上的興趣或嗜好欄位,也會影響面試主管的主觀判斷,甚至成為最後是否被雇用的決定性因素。
許多人在填寫履歷表時,往往忽略了興趣欄位的重要性。如果能詳列清楚,不僅可以展現自己在工作之外的能力,若不巧碰上面試主管或面試官與你志同道合,印象分數必定會加分。
此外,企業文化也佔了很重要因素。在羅倫.瑞韋拉的研究調查中,有超過70%的法律事務所表示,應徵者是否符合公司企業文化,是決定雇用與否的重要因素。
羅倫.瑞韋拉這份研究報告,事實上等於是運用科學化的方式證明了一件事:雇用過程的高度主觀與不公平。因此,投遞履歷前,也該做好自己的功課,盡可能多方打聽,了解應徵公司的企業文化,至於其他無法控制因素,只能盡力。但若真有能力,自然可以找到適合你的地方。(吳凱琳編譯)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未來職涯 最需要的能力

什麼是企業主最在乎的能力?
一位大學生回答:專業知識與技術、學習意願和可塑性!
雇主回答:良好的工作態度、表達和溝通能力才是我們重視的。
別懷疑,就業市場的買方和賣方對職場能力的差異頗大。如果你在不久後將進入職場,或許眼前這份「職場現形記」是你認識世界最好的禮物。
一個月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舉辦校園徵才活動,它們將過去四十分鐘的徵才改變為一天的活動,而且分別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四地舉行。
為什麼大費周章?因為安永已從單一地區經營,改為彈性調派專業會計師四處飛行服務;本地會計師只要夠優秀就能跨區幹掉別人。在這次徵才活動裡,安永挑人才的重要指標是「溝通」。
在青輔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裡,一位雇主這麼說,「如果一個人工作上的態度、溝通能力,還有問題解決能力、應變能力不夠好的話,其實有再好的專業能力都是等於零。」
一位三十歲不到、征戰兩岸的白領工作者比較台灣與中國工程師後認為,台灣工程師很努力,工作態度與倫理不輸中國工程師,「台灣人的年輕人一點也不草莓。」
台灣的勞動市場原本就很有效率,能把人快速訓練成有價值的勞動力。但有沒有人算過,台灣學生要花多少時間適應職場的要求?痛苦期有多久?
根據教育部去年的統計,約有四二%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目前的科系並不是自己衷愛、有興趣的。

一位自小喜愛動物的學生上大學時填了「畜牧系」,結果大一進去,學校教他的是如何維持農場的經濟效益、一頭牛到幾歲時要殺掉。沒想到「望文生義」讓他選錯系,其實「保育系」才是最愛。
「職場的發展趨勢是,買方愈來愈demanding,生產力要求很高,如果對工作沒有興趣會撐不住,」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分析。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每個工作有其價值,而每個人也在工作中找到生命發展的意義。
你對台灣目前的職場有沒有基礎的概念?找一份工作該有哪些準備?
這系列文章裡有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獵人才的故事;也有兩位職場老將的觀察與經驗。
劉孟奇這兩年走訪企業、拜訪人力資源主管、研究各國人力資源,從企業的角度,教你在工作前,知道未來職場必備的幾項重要武功。
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許書揚,教你取得第一份工作時,履歷該有哪些要素。這份職場初探是你認識職場的第一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尋找國際級會計明星
有別於以往企業進入校園宣傳的模式,安永用一整天的觀察,取代以往只有四十分鐘的面談,它的選人戰略有何不同?
君悅飯店大會議廳裡,政大會計系四年級學生廖建博與其他七名隊友,神情專注地搭建一座造型奇特的「棉花糖塔」。
有人拿竹籤刺進棉花糖、然後立起,充當「地基」。其他人則研究棉花球要怎麼擺,才能支撐籃球的重量。同一桌的「觀察員」則笑瞇瞇地看著他們如何發揮創意。
放眼望去,十幾個鄰近的桌面上,也擺滿相同的素材:棉花糖、竹籤、以及乒乓球、籃球、排球……等大小不一的球類。
所有學生都在腦力激盪,想辦法達到大會的三個要求:搭蓋一座「棉花塔」、盡其所能地將球類堆高,且球體避免碰觸桌面。
這時候,台上主持人開始倒數計時,其他組別陸續傳來失敗的歎息聲。只有廖建博這組老神在在,他們先搭建十組小型棉花塔,再將小塔圍成一圈,中心鋪滿棉花糖、最後一步則是將籃球等各種球類塞進圓圈裡。
最後計算總分時,他們的創意得到二四七的最高分。
這個分數,不光是拿下台灣區的第一名,同時也是北京、上海、香港及台北四地的總冠軍。與全世界競爭
這場別開生面的盛大會議,共有一四○名來自台大等五大學府會計系的應屆畢業生,在雙十國慶當天,被邀請參加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舉辦的「校園徵才活動」。
有別於以往企業進入校園宣傳的模式,安永今年企圖用一整天的觀察,取代以往只有四十分鐘的徵才面談。同樣流程的徵才方式也適用在其他大中華區。

審計營運長陳暮賢表示,這項變革是因應安永的全球佈局。在地球村的時代,安永初步整合為大中華區共同團隊,並逐步開放到全球人才整合。過去三年,安永已經把三十一位幹部送往美國培訓。
陳暮賢認為,全球化人才交流的情況會愈來愈激烈,「未來會有一屋子的老外跟你開會,」他堅定地說。
安永調整政策,從單一地區經營,改變為彈性調派專業的會計師提供服務。這意味著,如果台灣素質不佳,則隨時有可能從其他地區調人過來填補空缺。
而安永挑選人才的標準也從本土化強調「專業技術能力」,轉變為全球化任用所強調的「溝通能力」。台灣學生勇於接受挑戰
因此,從早上九點開始,到晚上五點結束,活動包含六種小組益智遊戲、一頓中餐、以及一堂商業禮儀課程。每組都安排一名資深會計師擔任「觀察員」,在活動過程中觀察並隨時記錄學生的表現,從中發掘適當人才。
擔任「觀察員」的聯合執業人王彥鈞認為台灣學生的最大優勢是在職場上投注熱情。他舉例,在「棉花塔」遊戲結束後的中場休息時間,他發現有好幾個隊伍仍嘗試去解題。
然而,他也指出,台灣學生國際化的程度相對弱勢。除了英語程度比較差之外,早上一開始進行分組遊戲時,學生彼此顯得十分生疏。「沒有危機感、比較慢熱,」他認為台灣學生對環境適應力仍需加強。

人力資源部副理簡鳳珍從「棉花糖塔」遊戲中,比較兩岸學生特質的差異,「上海的學生反應比較快,台灣則是敢於接受挑戰。」
她觀察中國學生屬於「衝動型」,指令下來就馬上執行、卻容易因無妥善規畫而失敗。台灣學生則偏愛向高難度挑戰,一開始就會挑體積最大的籃球。
台大學生魏妤恂在活動結束後,直呼收穫很多。「當大家的背景都一樣,這時靠的不是專業,而是溝通技巧了。」她才發現,學校沒教的事原來才是競爭力的核心。
在跨文化團隊中,與人合作的溝通能力,是台灣學生需要打造前進世界的關鍵能力。(丁嘉琳)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
職場目標從五年規劃開始
「五年後我的人生如何發展」?
劉孟奇認為,如果在學的學生能掌握這觀念,就不會慌張,反而能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職場人生。
不久前,我遇到一位國貿系畢業的學生,一畢業就進貿易公司,她以為在那裡會接觸到很多的人,沒想到,整天都在處理行政瑣碎的工作,開始不想去上班。
在跟我的訪談裡,她回憶,自己在大學社團活躍,從小就是喜歡跟人相處,卻沒想過職業對她的影響是什麼。
她漸漸發現,在貿易公司的工作就是接訂單、打訂單。戲劇化的事來了,有一天,她打卡下班後去看海,她問自己,「要這樣過一輩子嗎?」那時候薪水很不錯了,但她卻找到另一家公司的人資管理部門的助理,薪水比原來的少一萬,但她徹底了解她喜歡什麼。
其實,台灣的年輕人不是找不到工作,大部份在職場工作兩、三年的職場新鮮人關心的,其實是,「五年後我的人生如何發展」?
如果在學的學生能掌握這觀念,就不會慌張,反而能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職場人生。
在學生階段很重要的是,認識自己、認識職場、認識世界。
認識自己是從小開始累積的,對自己多些了解,比較容易找到方向感,那不是說就確定職業,而是了解性向與感到成就感的方向。
我們對人有興趣,有可能做人資、業務,但你要這種人去做文書與行政就可能痛苦。職涯輔導是慢慢收束、慢慢聚焦。
有了方向感,你才能做計劃,你才能應變,因為你知道主軸在哪裡,至少不會那麼慌亂,你有一個核心,然後慢慢修正。
我們設想一位大學生一直沒做這準備,跟大家玩或無目標的打工,如果沒有家世背景,五年後,能突破天花板嗎?兩個同樣沒有背景、學歷相當的人,在職場上如何分出高下?其實就是看你有沒有其它能證明你的能力、有沒有把握機會實習、有沒有曾經因為你有所規劃,在科系外,修過其它科目或學程,這差別就出來。
有了收束的工作類型選項,再回頭盤點在學的自己,有哪些缺乏的能力,有哪些努力的空間。台灣學生缺乏的能力
有些能力是台灣學生比較缺乏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配合未來競爭邏輯快速修正。
第一,表達能力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以前生產線的時代、操作機器設備的時代,哪需要表達能力;但現在任何工作都要求表達,因為工作環境經常面對不可知的情況;像以前的工程師很安靜,但現在的工程師不能沈默,當製造業服務化、客製化的時代,即使是工程師,也要隨時用視訊解決外國客戶的問題、面對國際性的貿易與管理,但教育沒有給足這訓練。
表達能力如何訓練?從寫報告、做科展、寫日記、寫週記、上台報告都是很好的訓練。
第二,企劃的能力。未來的職場會期待積極表現的個人,即便很基層的人都被鼓勵表現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一項專案,策畫活動、提案的能力變得很重要。
第三,開會的能力。職場上愈來愈重視團隊合作,合作必定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小組討論。
從小到大,大家都開過班會,但是,兩個人在一起怎麼討論,四個人怎麼討論,都是訓練,這些是英美在教育改革時很重視的。
一項針對美國企業主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企業主認為最重要的四項能力與態度,分別是:溝通能力(包括口頭及書面)、誠實與正直、團隊合作技能、人際相處能力。
但最後必須提醒的是,各國研究都指出智慧跟才能外,努力、堅持才會讓人成功。成功沒有捷徑。(李雪莉採訪整理)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自認B咖員工?》別輕易離職!你才是老闆該留的人

就像是中流砥柱,B咖員工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中間份子,然而許多主管只看見A咖的功績卻忽略B咖的價值,一旦失去B咖,團隊有可能落得一敗塗地的命運。
知名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Manpower)最近所做的調查發現,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雇主宣稱找不到符合條件的人才。
台灣企業也屢屢苦惱訂單爆量,卻沒有合適的人才可用。老闆哀嘆千里馬難尋,員工則感慨沒有伯樂慧眼識英雄,面對難解的供需錯位,勞資雙方都要務實點。除了頂尖的菁英,被視為B咖的部屬,其實往往更是團隊不可獲缺的穩定力。
B咖員工才是核心靈魂
管理者評估團隊戰力時,往往習慣把焦點放在表現突出的前一五%,以及落後的一五%,但是中間廣泛的B咖員工,既沒有特別的表現,也不至於特別糟糕,習慣管理「異常」的管理者,很自然地忽略這類「平常」的部屬,哈佛商學院教授湯瑪斯.狄隆(Thomas J. DeLong)卻持相反意見,他認為,「B咖員工才是公司的核心靈魂!」
B咖員工,往往忠誠、守本分,對於個人福利的關心更勝公司前景,他們也不想要成為眾人注目的中心,立即的成就感還不如安定感來得重要,因此他們很少轉換工作,看似消極退縮的特質,比起明星般的A咖或者C咖部屬,堅守崗位的B咖卻也因此經歷公司各個階段的歷史變革。
特別是在企業面臨組織調整的動盪時刻,B咖的存在,就好比是公司的脊柱,透過底下三個層面,在團隊中提供穩定的力量。
一、豐富的經驗值。
B咖跟著公司走過多次高低起伏,歷經企業過去面臨的危機,長期累積的經驗值,在關鍵時刻提供不可或缺的觀點,成了組織制度的重要延續者。
二、彈性的適應力。
當出現如組織重整等等不可避免的變化時,B咖過來人的角色,不僅在情緒上能夠提供團隊可靠的支持,在應變上,也展現彈性的適應力,順勢降低組織重組的威脅。
三、確實的執行力。
當新的長官產生時,B咖部屬不是被炒魷魚,也不是被拔擢的人選,他們自外於風暴衝擊,當A咖摩拳擦掌,準備趁勢往上爬時,B咖仍然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完成任務。
湯瑪斯.狄隆認為,如果長期忽略B咖員工,他們會覺得被遺棄,感覺自己不屬於組織的一部份,消極地把自己歸類為低績效的C咖,甚至選擇離開,帶來的衝擊,就像失了中流砥柱的支撐,這個團隊可能一敗塗地。
如何留下B咖,就成了重要的課題。正視B咖員工的價值,是當務之急,此外透過底下三大技巧,即使是B級人才也能為團隊創造出卓越的生產力。
技巧一:分享你的時間
花時間在他們身上,是確保你不會忽略他們最簡單的方式。
技巧二:有意義的獎賞。
激勵B咖是一番學問,雖然不必提供高額獎賞,但是,必須要有意義,表演會門票、貼心的兩人份餐券,或者親手寫張小紙條,都是很好的方式。重點是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價值,受到肯定,自然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技巧三:提供發展的機會。
B咖想得跟你不一樣,身為管理者,你得接受他們不像你那麼積極,進一步去了解他們希望在工作中獲得什麼,渴望什麼福利,並且盡你所能去提供,不論是報酬、培訓或晉升的機會都好,看得見的發展機會,有助於提升團隊努力的動機與誘因。
許多B咖員工,其實具有高度的潛力。有些人可以成為A咖,或者從前就是明星部屬,卻因為追求不同生活風格,而選擇跳出A咖的行列,但是他們仍具備高度專業,只是需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完成任務。
有人則是正直敢言,敢向長官提出挑戰性問題,長久的工作經驗,讓他們清楚知道組織的規矩,對於自己的職務也有長期的觀察心得。與他們多接觸,你可以更清楚經營管理的問題或盲點。
管理者要務實認清「絕大多數員工都是B咖」這個事實,除去眾人矚目的A咖明星,聚光燈外B咖部屬提供的穩定力量,更是團隊運作不容忽視的根基。

B咖的3種力量
1. 豐富的經驗值
2. 彈性的適應力
3. 確實的執行力
留下B咖的3種方式
1. 分享你的時間
2. 有意義的獎賞
3. 提供發展的機會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薪水不是重點!A咖員工離職10原因

《富比士》網站專欄作家麥可.梅耶特(Mike Myatt)歸納出明星員工離職的10大理由:
1.無法激發工作熱情:如果工作目標無法激發員工熱情,長久下來很難說服這些頂尖人才留在公司。
2.無法挑戰員工的智力:若工作內容太過簡單或乏味,讓人覺得沒有挑戰性,只是將人才往外推。
3.無法發揮創意:有才能的人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改變與創新,若處處受限,必須依照既定規則行事,那麼也就沒有他們生存的空間。
4.工作技能無法提升:再優秀的人才,都有繼續成長與學習的空間,若得不到,只能向外尋求。
5.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如果好的意見無法獲得充分的表達,便只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發聲管道。
6.不被在乎:除了薪資等外在條件之外,如果在情感上或人際互動上,讓這群優秀的員工感到不受重視,一樣留不住人。
7.領導失敗:如果主管領導能力不佳,同樣會讓這群明星員工產生離職念頭。
8.工作績效不被肯定:對他們而言,假使績效不受肯定,甚至被主管佔為己有,那麼絕無留下來的道理。
9.工作職責無法擴大:這群頂尖的人才希望自己的職責能隨著績效的達成而逐漸擴大,希望接受更多的挑戰,如果只能停留在原地,便會失去對工作的熱誠。
10.主管無法信守承諾:一旦主管無法兌現先前的承諾,便失去了員工的信任。(吳凱琳編譯)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Email不回信?最不得人緣的7大職場惡行

1.愛找藉口:沒有做到該做的,不論有任何原因,都該在事前說出來,事後才說,就算理由再好,都只成了藉口,反而讓人覺得你沒責任感。
2.不準時:工作時常無法準時完成,或是常需要別人催促,久而久之,其他人便會對你失去耐性與信任。
3.開會沒準備:沒有事先做足準備,或是開會前5分鐘隨便準備,會顯得你不夠專業,對會議沒有任何貢獻,當然也錯失了讓自己表現的大好機會。
4.斤斤計較:對於上下班時間或工作職責斤斤計較,毫無轉圜餘地,只會讓人覺得你「難搞」。
5.沒有回應:別人寄來的電子郵件,除非有必要立刻拿起話筒溝通之外,都應該回覆對方,即使只是要告訴對方你收到了,這是對別人的尊重。
6.拿自己開玩笑:許多人喜歡拿自己的缺點開玩笑,以為這樣可以搏得其他人的好感,但卻適得其反。太常拿自己開玩笑會讓人感覺你態度輕率,如果你不尊重自己,別人也不會尊重你。
7.忽視細節:小細節不注意,很有可能成了大錯。別讓自己努力的成果到最後功虧一簣,做任何事情,再小的細節都應該做到好。(吳凱琳編譯)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年度計畫3問,生活x職場不衝突

年底快到了。身為小主管,你打部屬考績、做績效面談;你也被打考績,被約談績效。又或者,你甚至正計劃年後跳槽。
不論哪種情況,你都必須再一次問別人,也再一次被別人問:明年,或更長的時間,你的目標是什麼?
霓虹天鵝充斥的時代,局勢變化像霓虹燈變顏色,目不暇給。要預測未來,像是賭一把,誰都說不準。一年後會怎樣都不知道了,更何況是更遠的以後呢?
哈佛大學商學院職業發展計劃主任,巴特勒(Timothy Butler)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像參加面試一般,好好準備。」
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
畢竟除了面試官,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你所接觸到的人事物,都可能是潛在的契機。而機會,絕對只留給準備好的人。
談績效或應試工作時,精緻優美、冠冕堂皇的答案,絕對能夠提高你拿高分的機會。
「X年後,你希望做什麼?」回答這類問題的訣竅,首先在於,把組織的願景一起考慮進來。了解組織要往哪裡走,並且明確定義自己要如何貢獻,幫助組織成長。
其次,避開說自己要坐上哪個具體的職稱頭銜,那會讓你顯得野心勃勃,鋒芒外露。
最後,試圖解構問題,設定你最想讓面試官接收到的三個訊息,在每個問題中強化加深,塑造你「目標清楚具體」的印象和你的獨特性。
發揮真誠的企圖心
「如果你不夠有企圖心,你看起來就不夠努力。」組織行為學教授溫特(Joseph  Weintraub)直指。
「但你也不該巧造一個體面的答案來滿足你的觀眾,」溫特提醒,「透過演出來的企圖心,最終獲得的工作,你會快樂嗎?記住你的目標是找到『對的』工作,而不只是一份工作。」
有多少人一輩子都花時間在他們不適合的事情上?
撇開表演式的面談,你永遠要面對自己的質疑,一年後、五年後、十年後,你會在哪裡?在做什麼?
先問問你自己,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根據溫特的建議,你不妨很認真地,問問自己下面這三件事:
1.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價值觀不等於道德,也不等於專長。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自己的職涯中,就遇過價值觀不合的衝突。
一九三○年代中期,二十出頭的杜拉克曾經在倫敦的投資銀行業任職,績效表現良好。
在經濟大蕭條還不見終點的時代,也沒有其他工作機會,杜拉克卻選擇離職,因為「我看不出自己當資產經理人的角色,有什麼貢獻可言,『人』,才是我的價值重心。」
毅然決然辭職的他,事後回憶這段往事,證明「價值應該是最終的檢查標準。」否則你得不斷想辦法說服自己,持續面臨低成就感的挫折。
2.我的目標是什麼?
請明確定義什麼是你嚮往的,不要言不由衷,講出連自己也不相信的答案。
一如杜拉克所說,「設定根本達不到、或只有最罕見情況下才能達到的目標,並不代表有雄心壯志,而是愚不可及。」
3.為了達到目標,我願意做什麼努力?
目標設定好,不等於就完成了,你得要為自己的個人目標負起責任。
到達目標前,你需要做什麼努力,需要強化哪些技能,又願意付出多少心力貫徹?這些問題只有你自己能夠回答。
設定目標後,就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目標怎麼設?說到底,還是在問:你怎麼看自己,以及希望怎麼被看待?
死後還讓人驚嘆的好牙齒
杜拉克一直在問,「你想讓別人記得你什麼?」一次他問了一位優秀的牙醫,牙醫是這麼回答的,「我希望我的病人死後躺在驗屍台上時,旁邊的人會說,這傢伙的牙醫真是一流!」
雖然追求卓越,聽起來八股。但比起行事草率、希望沒人注意自己的消極心態,持續地詢問自己「X年後,我會在哪裡?」持續地思考「我要別人記得我什麼」,會讓你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