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工作由我們自己定義

星期日午後,我們來到萊拉(Lara Lindinger-Lowy)跟男友艾斯格(Asger Sverrild)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家,當天還有兩人的朋友史蒂格(Stig Helmer Jensen)與布莉姬(Birgitte I. Saxtorph)造訪。
30坪大小的空間,包括臥室、客廳、餐廳、浴室和廚房,顏色以白色為基調。餐桌上,已經放好咖啡與茶,以及一塊令人垂涎三尺的巧克力蛋糕。「這是我們週末很常做的活動,」萊拉解釋,丹麥人很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一個下午就在喝茶聊天當中度過。
花時間跟朋友、家人相處,是丹麥人很重視的個人生活。「我們要追求的是完美的人生。」4個27、28歲的年輕人,是非常典型的丹麥新世代,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也都服膺「以工作定義自己」的價值觀。
萊拉從事人力資源,艾斯格在當醫生,同時在念博士班;史蒂格正要拿到藥物化學碩士學位;布莉姬則在哥本哈根商學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擔任IT系統的專案負責人。
對他們來說,「完美人生」代表的,正是享受工作與生活。
工作的價值,是一種身分認同
「20年以前,人們的目標是想改變社會,但現在生活水準很好,你的注意力就會放在自己身上,包括你的職涯、人生,」艾斯格指出。
他們的父母輩,工作是為了維持生活和溫飽;1980年代之後出生的新世代,對於「工作」有更多期許。
他們樂於嘗試各種可能性,艾斯格認為,他們這個世代就是想什麼都試,然後找到平衡:「如果拒絕可能性,就很難去找到你自己到底要什麼。」而找到新發展和新體驗的方式,就是透過換工作。「一個工作大概做2、3年就會想換,我媽媽在同一個工作40年,我沒辦法想像我會那樣做,」布莉姬笑著說。
「Job is your identity(工作是你的身分認同),」擔任網站編輯、同時還在念新聞研究所的潘妮拉(Pernille Lundsgaard Thomsen),一語道破新世代對工作的定義。就算金融海嘯讓新世代同樣受到失業的威脅,但他們也希望找到一個兼具自我發展與能力提升的工作。
如果你在丹麥對別人介紹自己,前3個會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你在做什麼工作?」「人們會很聚焦在你的職業,不是你的地位,而是你工作的內容和價值,」艾斯格強調,喜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因為它就是你的一部份。」
工作帶來身分認同,卻不表示年輕人的重心全都在工作上。在丹麥,“work-life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是熱門的詞彙。
平衡不是二分法
許多人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應該是將工作與生活截然二分,生活並佔據明顯比重。但在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工作的現代,這一點變得十分困難。
在丹麥,每週工時37小時,看似在公司時間很少,但人們通常回到家也會工作。布莉姬的前老闆是兩個孩子的媽,她總是4點以前就下班接小孩,「但是我晚上11點左右都會收到她寄的信。」
連半夜都在工作,似乎不怎麼平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代表了你可以很彈性工作,」萊拉認為,這是丹麥創造平衡的方式,「因為我可以選擇我想要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工作。」員工只要下午與牙醫有約,或是要想享受午後時光,都能早點下班。
不論是勇於追求樂在其中的工作,還是創造工作與生活平衡,其實都與丹麥的社會文化背景環環相扣。
從小鼓勵追求自我
一天,我們參訪位於哥本哈根北區的小學Trørødskolen。早上8點半,低年級的學生席地而坐唱著歌,開始一天的課程。隨後,我們跟著三年D班學生上數學,發現小朋友都很隨性的坐在地上或桌上,老師並不會出言糾正。
從小學開始,學校就把「創意」和「獨立思考」融入課程中。比如,上課最後一個小時,老師會讓學生隨便畫他們想畫的圖;一年級時,老師就一定會問學生「為什麼?」學生則藉由問問題、提出挑戰,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隨著年級漸高,還可以每週自由選擇一門自己想上的課程,像是繪畫、烹飪。
在丹麥,不但受教育免費,大學生每個月還能領到約5,000丹麥克朗(約台幣28,000元)的津貼。由於進入大學基本上是5年制(大學及研究所),再提供1年的時間餘裕,讓學生有重新選擇科系的機會,所以零用金最多給到6年。
「在教育中,你被鼓勵去追求你做得很好的事情,當你帶著這樣的文化進入職場,才會發現什麼是你要的,」在丹麥房地產公司擔任發展經理的麥可(Michael Danielsen),原本從事軟體工程,但他發現自己更想當經理人,半年前轉到現在的公司任職,擔任IT部門主管。
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更是讓人民無後顧之憂的一張保護網。
失業不會世界末日
「丹麥熱門的科系不是工程、會計,反而是設計、文學、藝術,」駐丹麥台北代表處代表陳國璜觀察,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想念什麼,就算畢業後不好找工作,社會福利的大網也會張開,把你接住。
「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隨時可以辭職,」台灣移民第2代、目前從事軟體工程顧問工作的李崇孚表示,政府會提供失業勞工每月11,000丹麥克朗(約台幣61,600元)、期限最多2年的救濟金,前提是個人有意願找工作。「大家都會想工作,這樣才會有薪水,社會福利不可能完全負擔你所有的支出。」
丹麥人關於工作與生活的各種思考,歸根究柢,是來自「價值觀」。丹麥文化根植一種崇尚平等與謙遜的態度。
北歐小說家阿克塞爾(Aksel Sandemose)在1933年出版的《穿過自己足跡的避難者》(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一書中,將這種態度稱為「揚特定律」(Jante’sLaw),亦即「你並不比任何人特別,或比我們更好。」
「如果你顯示你有很多錢,別人就會覺得你在炫燿,你不懂得如何做你自己。」布莉姬進一步說:「所以我們不為錢工作,是為了興趣,然後賺取薪水。」
大部份的丹麥人也相信,錢無法帶來快樂,雖然它的確讓生活好過些,卻不是快樂的源頭。史蒂格便提到,其他國家定義的「成功」,是需要賺很多錢、必須住大房子,「但在丹麥,如果你住的是跟大家一樣的房子,你還是很快樂。」
當然,面對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丹麥在無法自外的情況下,這樣的價值觀不免逐漸鬆動。
全球化與移民帶來改變
當世界變成平的,就連艾斯格笑稱是《魔戒》書中「哈比人」的丹麥人,也無法倖免。
美式文化、「錢」會說話……,這些不同以往的價值觀,日漸隨著全球人口流動而「入侵」丹麥。過去丹麥街頭可能很少看得到高級名車,但現在偶爾可見一台超級跑車呼嘯而過;私人醫院開始興起,有錢就能得到更好治療。
外來移民,尤其是中東移民愈來愈多,從過去10年佔人口3%,變成10%,文化差異讓丹麥開始質變。工作外包、工廠外移,丹麥人也感受到壓力。
但年輕世代依然對自己很有信心,就像李崇孚除了懂程式設計,同時也兼顧問,對自己掌握市場的能力很有把握。即使「競爭無國界」的命題對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習慣從小問「為什麼」的丹麥人也會這麼說:「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出一個不同的答案?」
採訪後記:拜訪玩具巨人
從台北─香港─倫敦─哥本哈根─比隆,最後再回到台灣。
此次採訪光來回就飛了48小時, 卻也是我們心靈和採訪內容收穫最豐的一次旅程。
出發前,其實忐忑不安比興奮還多,畢竟要採訪的是成立近百年企業的CEO。而見到面後,又是另一點讓我意外。這位CEO平易近人的程度,就像尋常同事一般,完全看不到平常在台灣所見的「CEO受訪、公關正襟危坐」畫面,反而是公關翹著二郎腿,一派悠閒輕鬆的樣子。這也反映出丹麥的文化:平等,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而最令我們感到強烈反差的,是樂高總部所在地比隆。請計程車司機載我們從宛如美國公路旁汽車旅館的住宿地,出發到所謂的「市中心」,小鎮上只有5根手指頭數得出來的餐廳、一間Pub、一間超市;除了鎮公所高於3層樓,其他全都是平房。
人跡罕見,讓攝影記者光是等路人出現,就花了大半天。很難想像樂高這個大企業,會從如此樸實的小鎮孕育出來。
回到哥本哈根,雖然是首都,卻一樣樸實。路上行人穿著以深色居多,看不到什麼名牌包包,就連逛街區的精品店,也是又小又安靜。我走過第3次,才注意到LV的店面其實一直矗立在一角。
丹麥是先進國家中最以「快樂」著稱的國家,確實,低物欲與平等的價值觀,讓丹麥這個只有台灣1.2倍大的小國,卻過得比我們更滿足。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6種「世代特質」變成職場優勢

俞竹平對於7年級的評價不是靠刻板印象,而是近身觀察。在需要大量新血的公關業,俞竹平的團隊中有近十分之一是7年級,而他在元智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行銷傳播管理」,修課人數總是爆滿,教過最年輕的學生則是75年次。
目光炯炯有神、講話充滿聲音表情的俞竹平,身為5年級總經理,開明地為7年級說公道話:「我年輕的時候,我的上一代也是對我超不爽,」但他也直指,在網路調教下長大、天資聰穎的7年級,一定要將認真玩樂的「達人精神」面對工作,才能琢磨成大器。
俞竹平提煉出7年級的6大特質,告訴你如何將「世代特質」變成「職場優勢」。
其實我比較不像有些人對7年級很悲觀,因為我年輕的時候,我的上一代也是會這樣說。我爸爸對我很不爽,我第1份工作的主管也是對我超不爽。
就我觀察,我覺得7年級和我這一代以及6年級都沒什麼兩樣,其中都有一些很優秀的、很努力的人。
其實7年級有一些特質只要稍加調整,就很容易幫助他們成功。
特質1:喜歡速成
曾經有幾個7年級的大學生直接地問過我說:「做你這個工作的話,要幾年才能賺到第1個100萬?」或是「我要怎麼才能賺到像你這麼多?」當我回答,從頭做起要5年到7年吧,結果他們覺得太久了,還問我有沒有更快的方法。
其實,喜歡速成未必是不好。但是必須要知道,如果希望速成、沒有耐心,你就應該要比別人更努力。
如果抱著希望比別人快成功的決心,運用得宜,可以督促自己很快往前成長。可是這件事一定要有毅力,長年持續付出更多努力,才容易成功。
特質2:強烈希望被認可
7年級花很多時間在網路社群、部落格、即時通訊上,為什麼?因為他們希望在網路世界得到被認同的感覺。例如,如果我部落格寫得很好,就會很有面子。
需要被認同的感覺不是現在這一代才有。以前,男孩子喜歡打球給女孩子看,女孩子喜歡跳舞給男孩子看,就是一樣的道理,也很健康。
以前沒有虛擬世界,所以炫耀行為是和真實世界連在一起的。但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在真實世界被認同的程度和虛擬世界卻是有落差的,同時他們也習慣把現實和虛擬世界分開,工作可以做得很爛,但部落格還是可以寫得很好。
渴望被認同反映在職場的人際關係上,就是他們喜歡把同事當兄弟、當姊妹淘,所以感情就很深。
這樣的好處是,同事間的凝聚力很高,面對工作壓力很大時,同儕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力量。
但壞處是,他們對於被認同的感覺會大過於工作本身的成果。因此,碰到事情做錯了,就很難把責任和交情分開,或是好朋友要離職,自己不管工作愉不愉快、有沒有前途,拼義氣也要跟著走。
而他們也期待與主管的關係是像朋友的,他們遇到的主管大多是5年級、6年級,也喜歡和屬下交朋友,可是一旦在工作上做不好被主管罵,他們就會覺得怎麼會這樣。
要了解的是,主管會罵你並不是因為討厭你,而是因為事情做不好,而影響到主管要對他的主管或客戶要負的責任。
要被主管、同事認同,就要拿出工作成就來。
7年級要突破這一關其實不會很困難,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要在虛擬世界有一些成就,必須要有一定的達人精神,只要願意把平常生活中的達人精神轉到工作上,工作其實很容易有成果。
特質3:對有興趣的事非常投入
7年級一旦決定要做一件事,就是很認真的。比如說買手機,他們絕對不會直接走進店裡,挑選一下就買。他們會先做功課、比價,到店裡還和老闆殺價說:「網路賣得比較便宜,你為什麼賣這麼貴?能不能送我全配?」
但是他們對挫折的容忍力比較不大,所以熱情容易被澆熄。職場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自己的期待值和主管的期待值有落差,或是事情沒做好被罵,7年級容易覺得自尊心受傷,事大如天。
工作沒有100%開心的,一定有挑戰、有困難,可是最大的快樂是來自於辛苦之後的收穫,不管是被客戶認可、被主管認可,或是同事共心協力完成了一個艱鉅的任務。因此,對7年級來說,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特別重要。
選擇工作一定要做有興趣的事情。
特質4:直接、勇於表達想法
7年級勇於表達想法很好,不過,勇於表達和表達能力好不好、溝通能力好不好,是兩回事。
7年級習慣虛擬世界的溝通。像我們7年級的同事寧可用MSN和客戶或記者聯絡,卻很不願意把電話拿起來。但在工作上,面對面溝通的效果仍然是不可取代的,見面三分情這句話有它的道理。
在虛擬世界溝通久了,表達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像現實世界中,必須有條理地整理好資訊,才能表達,因此7年級做簡報的能力通常不好。
我建議7年級應該練習正式的口語表達,包括打電話、面對面的溝通、以及簡報。表達前也一定要先整理自己的邏輯與條理。
特質5:蒐集資訊的能力很強
這和他們電腦化程度很高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知道的東西好像很多,但卻不太能講出個道理,因為他們少了邏輯性的整理能力。
其實7年級有能力在短時間蒐集到很多資訊,是非常好的特質。
但資訊需要有系統地整理、匯集、與消化,才能成為知識。得到data後,再多花時間整理,會變成information,information再與主管、同事腦力激盪後,就會經過重新定義,變成knowledge,或者是拿去執行,讓information變成經驗,經驗多了才會累積成knowledge。
特質6:靈活、有創意
7年級的確是會用很創新的方式來想事情、做事情,但是他們通常很難拉近創新和可行性之間的距離,而且常在對情形不了解的狀況下,就質疑別人的做法。
我曾經遇過一位就讀於國內頂尖商學院研究所的7年級實習生,在我們公司開案例分享會議時,就插話問道:「你們為什麼不用網路行銷?網路行銷最有效啊!」當再追問他網路行銷是怎麼樣有效、該採用什麼方法時,他就直覺地說:「就po在BBS上啊!在Yahoo!首頁登廣告啊!」結果再問他知不知道Yahoo!首頁的廣告要多少錢,他又是脫口而出:「不會很貴吧!」
7年級比較習慣用一種很直覺的方法提出創意,有時候他們的直覺真的很棒,因為他們的思緒和我不一樣,我會很欣賞。
可是這樣直覺的方式只適合在動腦會議使用,因為開完會後大家還有時間去研究執行性如何。但工作上有時候時間緊迫,所以在提出建議之前,就應該要去調查可行性到底怎麼樣。許多人在提出創意前沒有先調查,於是就被主管罵白目,有很大的挫折感,日子一久也不想再講了,熱情也就消失了。
其實這很容易改變的。只要再花一點時間研究可行性,或者是多提幾個創意,讓所有的方案並陳,並且針對各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優缺點分析、成本分析,就會很棒了。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2012亞洲人才創新論壇】徐重仁vs.歐晉德:有熱情與學習力 就是服務業人才!

兩位服務業的重量級人物都表示,相較於科技業著重自動化生產,服務業由「人」組成,人才非常重要。至於如何才能打造Y世代員工的服務力呢?他們認為,應該要培育Y世代有理想、有夢想並且勇於表現長才
徐重仁表示,服務業的人才是以「人」組成的行業,只要「具有熱情,並且願意透過學習不斷精進的人」就是好人才。而企業則要給予新世代更多的教育與領導方式,提供新世代方向。
他舉統一超商為例,目前包括統一超商以及旗下46個品牌中高階管理人才都是由內部培訓栽培。雖然人才可透過獵人頭公司到人才市場上尋找,但是唯有透過栽培基層,藉由打造家庭的氛圍,給予新世代遠見與目標,才能讓他們願意在工作上打拼
徐重仁強調,所有員工都要認知企業的價值與核心競爭力,讓他們對自己本身的價值有體認。大型企業可以透過內部訓練來讓員工體認,但是中小型企業則要靠著與學校的緊密結合。他表示,因此學校的技職教育很重要,相較於國外技職教育體系發展完善,台灣未來更要朝這個方向走,否則競爭力會削弱
台灣高鐵從通車以來到現在,員工人數從1千人增加到3千人,其中不少是新世代的員工。歐晉德表示,高鐵為了提供消費者「安全」與「服務」保證,每天有7百多名員工夜間工作,確保翌日的行車品質。他也認同徐重仁的說法,建立企業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企業如何打造好的企業價值與文化,兩人都認為是「尊重」,站在員工的立場來思考。徐重仁表示,店長是打造企業文化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因此統一超商非常重視店長的培訓。另外,企業還要幫助員工「提昇自我肯定」。
徐重仁舉例,服務業有很多新世代的兼職員工,要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價值感。他進一步舉例,曾經有店長指導新世代兼職員工負責清掃廁所,沒想到對方竟然哭了,隔天帶著家裡外傭來幫忙。他強調,企業必須深入了解新世代員工的生活模式,並且幫助他們在工作上找到自我肯定的價值,這才是培養新世代服務業人才的關鍵。
歐晉德也表示,高鐵也是透過關懷與尊重,讓員工找到工作的使命感。
他舉例,他會特別感謝車上清潔人員的努力,讓他們知道高鐵可以提供好的服務,其實他們的功勞很大。另外,徐重仁也表示,培養服務業人才還必須充分授權,讓第一線的員工可以隨時應變,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服務。歐晉德也說,充分的授權讓第一線服務員更熱衷於自己的工作,即便遇到沒有道理的顧客,都能笑臉應對。
如何打造新世代員工的服務力,徐重仁與歐晉德透過實務的分享,再次證明了,人才,都是可以培養而來的。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由飯局見格局

從飯局見格局,在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身上,絕對不是誇張話。
在商場上「走跳」20餘年,台中清水長大的戴勝益,從與兄弟合力經營家族事業三勝製帽,到後來自己跳出來摸索創業,如今王品集團成為年營業額超過30億的餐飲集團,一路的曲折與躍進,都可以從飯局見端倪。
戴勝益20幾歲、還在三勝製帽任職時,有次到紐約拜訪三勝製帽最大的一位客戶,對方帶他去紐約雙子星大樓頂樓的高級餐廳Windows on the world,窗外是曼哈頓島尖端和無止際大西洋美景,但桌上左右2邊各排了5支刀叉,戴勝益當場傻了眼,只能讓客戶教他使用。
「那種感覺不知道是很高興、還是很糗,當時我見的世面好少,」戴勝益回憶道:「我就想,自己什麼時候也可以那麼自在地吃那麼高級的東西,於是立志一定要把它學會。」
餐桌上展現氣勢,出奇制勝
2000年時,戴勝益創立的王品台塑牛排已經打響名號,但他同時還嘗試開拓發展其他非餐飲領域的事業。當時戴勝益為了爭取金氏紀錄博物館的台灣代理權,飛到英國,天天和金氏紀錄博物館相關的負責人共進晚餐。
用餐時,對方推薦了某支酒,結果戴勝益竟然不贊同,指指酒單,表示另一支酒會比較順口。
「英國人在這方面很行,但我裝得比他更行,他氣勢就弱下來了,」戴勝益說。事實上他根本不了解那支酒,「只是亂比一通,結果竟然談下來了。」
戴勝益在餐桌上出奇制勝,不是沒有經過推算的。他知道,對方是一個國際性的認證機構,如果在這方面沒有見識,表示未來沒辦法幫他們溝通,對方哪可能會放心授權給他?
「如果人家是談吐自若,你連紅酒杯都不知道怎麼握,要談什麼,氣勢就少一半,」戴勝益深刻感受到,如果沒有先把「吃」搞定,「事」也別想搞定。他的經驗是,真正交際應酬時,如果懂食物、懂禮儀,再「表現出你的自信、你的膽識、你的歷練,對方一下子就會屈服了。」
吃飯,是贏取民心的好工具
如今,王品集團有9個餐飲品牌,3,000多位員工,年營業額約34億元。這麼大的事業,需要好人才來挹注、來成就。
除了用分紅制度給予員工高收入,戴勝益也充分利用吃飯時刻,徹底放下身段,贏取民心。
每年,戴勝益都會自掏腰包,請所有總監級以上的高階主管與他們的家人,出門玩3天2夜,白天雖然仍安排會議,但一到晚餐時間,戴勝益就要所有主管帶著他們的太太小孩,40幾人一起上桌用餐。
用餐時,戴勝益會一個個和每位家屬談天,再用他不計形象的幽默方式,把小孩大人都逗得樂不可支。品田牧場總經理蕭文傑就表示,他太太第一次參加時很驚訝,「覺得董事長怎麼完全都不像董事長。」
對中階主管,戴勝益也安排了一年一度的「股東會」,邀請店長、主廚以上職位的130多位員工「股東」和家人出遊。雖然每年都浩浩蕩蕩500多人,但戴勝益一定要和所有人一起用晚餐,然後一桌一桌去問候員工的家屬,這個動作讓員工家屬們忍不住受寵若驚,覺得:「啊!怎麼會?……」
廣結善緣,也要避免瓜田李下
平時,戴勝益與高階主管吃飯,最高原則是絕不談公事,而且一定要由他率先搞笑。
「每次首先搞笑的都是他,」加入王品集團6年的蕭文傑說,每次吃飯大家就是閒話家常、互相糗來糗去,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敢虧董事長。」
「氣氛應該由最高階的人掌握,」戴勝益臉上掛著招牌笑容說,和員工吃飯時,他有扮小丑的責任和義務,其他人才能真的放輕鬆。
「其實氣氛製造好,問題就解決一半了,」戴勝益認為,吃飯的目的是聯絡感情,大家可以坦誠相見,談很多在辦公室不會談的事,吃吃喝喝、吵吵鬧鬧中,共識就形成了。
不過,戴勝益一直在公司公開表示,絕不會單獨和員工吃飯,而且創業16年來始終如一,以示完全沒有所謂的「國王的人馬」。「因為這會造成很多人的不安全感和誤會,也可能會讓某些人狐假虎威,」戴勝益毫不拐彎抹角地分析。
近幾年,王品集團在台灣多品牌發展成熟,接下來除了加速進軍中國,眼光更放遠東南亞。
8月,戴勝益帶著多位高階主管拜訪觀摩菲律賓最大、分店遍及亞洲的餐飲集團快樂蜂。與快樂蜂集團主席陳覺中第一次見面用晚餐時,企業文化都很活潑的雙方很快就熱絡起來,等到餐廳的駐唱歌手到桌邊演唱,戴勝益竟然一邊哼歌,一邊就站上椅子大跳起舞,最後更演變成所有人圍著跳舞,一起大合唱。
當事業越大,無論對內對外都越要廣結善緣,透過飯局這個工具,戴勝益做到了。
戴勝益的餐桌識人學:越會吃,越會紅!
一個人吃飯的樣子可以透露很多訊息。從一個人的動作、談吐、拿刀叉的姿勢、和別人的互動,就知道他大概是什麼身分,甚至還看得出職位和年收入。
有些人吃飯時不會想到和別人的互動,要學習的還很多,表示在他的工作場合各方面的歷練還很少,也表示他的職位還很小,沒什麼人找他吃飯。
例如吃飯時沒看到別人在夾菜、就圓盤一轉的人,是涉世未深的,同時他眼中沒有別人,在團隊合作上他是很難發揮效果的。
一個有經驗、有視野的人,光是選餐廳、點菜就有學問。點太多,表示不切實際;而點到大家都吃不飽的人,你在他身邊應該也不會撈到什麼好處。
我也認為,從一個人對服務生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修養和職位高低。服務生來倒水時會看著服務生說謝謝的人,應該是經理級以上的中高階人物;如果瞧也不瞧服務生,粗魯地隨手揮來服務生、只說聲「倒水!」,大概是經理級以下了。
王品集團內部管理時,我也可以從同仁推薦的餐廳,看出他未來在公司的發展。
我們要求同仁要修300學分,鼓勵大家在一生中遊百國、爬百岳,以及每年要吃100家餐廳。同仁必須將這100家餐廳列成表,並推薦10家餐廳。
有些人推薦的10家餐廳,一看就讓人知道他才剛起步;有些人的餐廳名單則看得出他還要多久時間的學習;而有些人推薦的餐廳都很有品味、符合潮流,表示他的視野很大,可以預見未來他在公司的發展就會佔比較重的分量了。